《黃生借書說》《論讀書》教案及練習
第二題
《讀書雜談》中作者的觀點,全面理解應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讀書,其實質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系,手不釋卷,在每一頁里都得著深厚的趣味,即無功利,趣味濃,很投入。此狀態既包括隨隨便便、輕輕松松的自由讀,顯然也包括自覺自愿的做學問的深入研讀。2. 認為在現今社會條件下,讀書的人們的最大部分還是為職業的讀書,雖然帶著苦痛,有些勉勉強強,但人們要吃飯,要生存,也得為職業刻苦攻讀。3.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當然是在應做的功課已經做完之后。
第三題
此道練習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兩文的主要觀點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聲討”借書不還,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為小事一樁而毫未顧及書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顛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講借書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絕借書。袁文主要是講借書之利,即非借不能讀,理由主要是自己的書往往束之高閣,借來的書害怕催討因而抓緊閱讀,也正因為如此,袁文同樣認為借書必還。設計柏、袁的對話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話語、事例;也可以變通說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總體而言應立足文本,不能脫離文本而任意編造。此題的目的就是通過比較促進更好地讀懂課文,同時通過比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說法。
此題更高一點的要求是,通過比較對柏、袁兩文的觀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有條理的梳理,特別是對其中“自圓其說”“言之成理”的那些論說理由和論證的過程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該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觀點:一是借書必還,理由是對方未及時歸還,書主人要用時便找不著,這是讀書人最傷心、窩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須對此大加強調,原因是借者往往不還,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著重分析了借而不還者的心理,即認為這是小事一樁,又不是借銀子,即使占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書還是雅賊呢,又認為書主不肯借書或催討還書顯得不夠朋友、小氣,而這些心理,尤其是不夠朋友、小氣,又是書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書不還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現象。文章特別巧妙之處是以幽默筆法把上述兩點糅合在一起論說,即把書主寫得很無奈、很可憐,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顯出對方的無理、可氣、可惡,進而自然得出借書必還的結論。袁文的主要觀點:一是書非借不能讀。原因分析了兩條,這兩條也是對書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書總覺得有的是機會,有的是時間,“姑俟異日觀”,其結果是束之高閣;其二借來的書“必慮人逼取”,因此抓緊閱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經歷為例特別地說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應讀必專,歸必速。這后一觀點論證得很巧妙,以黃生和自己當年的處境作對比,一方面說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卻巧妙一轉,只用“知幸與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讀必專,歸必速”的結論。其中的種種理由、想法不著一字,隱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達理,夠朋友,你也應如此通情達理夠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讀,借去就應讀,就不能據為已有,結果束之高閣;同時也暗示、表達了自己對借去不讀,借而不還的擔心。所以,這最后幾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話在前”的風雅表達,即智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