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論讀書》教案及練習
第四部分(第5段)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四)寫作特點
1.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相應名言為“樂之者”“專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無書”句、學思關系句等。兩文啟發主要如觀點新穎獨到,表達形象、風趣、別致)
《讀書雜談》中關于嗜好的讀書這一觀點,其相應的孔孟名言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嗜好的讀書的實質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系”,是手不釋卷,此觀點與“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應關系。《讀書的三種姿勢》中相應觀點和名言為:l。正襟危坐、刻苦鉆研坐著讀,相應為“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盤吸收,要主動地用自己的體驗和智慧去檢驗,批判地讀,敢于與權威對話,相應名言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誦詩,與古人謀”;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則與1、2兩條都有關;4. 文中所談的躺、坐、站三種讀書姿勢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韻味。
簡單一點的回答只找出相應的名言即可;再低一點的要求,魯文找到“1”、孫文找 到“l”“2”的相應名言就行。
讀了兩文后受到什么啟發,一是內容觀點上,注意兩文新穎獨到的觀點,如嗜好的讀書的實質,如站著讀(當然兩文中其他的觀點都有獨到之處);二是表達上,魯文提法(嗜好的讀書)和比喻(打牌作比)風趣、別致、生動、形象,孫文以躺、坐、站三種姿勢代替讀書的態度和方法,同樣是別致、形象、生動,化抽象的說理為感性鮮活的表達是兩文共同的特點。三是魯文是演講,平易的開場白、像普通人一樣和人談心、形象性的表述、語句短而明快,注意縮短與聽眾的距離等都是這個演講的特點。四是孫文的三種讀書姿勢并不是獨立平行闡述的,而是把它們互相聯系起來,第一種的局限第二種彌補,第二種的不足第三種來完善。討論可以各抒己見,但應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