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zhàn)役頭緒多,戰(zhàn)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zhàn)役的進展。
六、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shù),還是虛數(shù)?
是實數(shù)。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shù)的確切,更體現(xiàn)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七、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2、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回顧: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整理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華里長江戰(zhàn)線。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
經(jīng)過與結果: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聞的結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3、請結合上書用簡短的話將這則消息復述出來。
結合復述討論課后練習一,明確交代清楚要素是新聞真實性的需要。
二、學習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1、整體感知:
速讀新聞,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zhàn)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qū)。在我強大的野戰(zhàn)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jīng)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jù)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jù)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拧⊥瓿裳杏懪c練習四。
⑵ 全文共分為五個層次:
、佟дZ,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② 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邸』仡欉^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④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