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優(yōu)化測控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選段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____________,表達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這樣”指代____________,這一句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這兒的“確”和“但”在語氣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實在標致極了。”“標致”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認為作者寫這一部分內容與寫藤野先生有什么聯(lián)系?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十一位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學校,因為各方面條件極差,一年內已經(jīng)陸續(xù)走了七八位教師。
當村民和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師后,就有人心寒地斷言:再不會有第十一位教師留下來。
鄉(xiāng)里實在派不出人來,后來只好請了一位剛剛畢業(yè)等待分配的女大學生來代一段時間課。不知女大學生當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總之很快和孩子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個月后,女大學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們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樣帶著各家的孩子去送這位代課教師。
誰知,無法預料的情形發(fā)生了──那天,在代課教師含淚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間,背后突然意外地傳來她第一節(jié)課教給孩子們的古詩: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
那背誦的聲音久久回蕩,年輕的代課教師回頭望去,二十幾個孩子齊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沒有誰能受得起那天地為之動容的一跪。孩子們目光中蘊含的情感,頃刻間讓她明白:那是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純真而無奈的挽留啊!
代課教師的腳步凝滯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學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師。往后的日子她從這所小學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讀初中、高中、大學……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正是女教師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療的期間。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成行。
我終究沒能見到這位鄉(xiāng)村女教師。當我終于有機會來到這所小學校時,已有一位男教師來接她的班。新來的教師對我說:她患了絕癥,從北京回來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裝在一個紅色的木匣里,上面沒有照片。
臨行時,這位男教師還告訴我,這所學校沒有第十二位教師的說法。無論以后誰來接班,永遠都是第十一位。這是所有能在這里工作的教師的光榮,他說。還有就是這所小學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是什么,他沒有立即告訴我,當時他只是微笑著對我說:明天早晨,你就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