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備課指導
【注】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后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森壁爭霞:陰森陡峭的峭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孤峰限日:聳立的高峰遮斷了陽光。幽岫:幽深的山穴。英英:形容聲音和諧動聽。綿綿:形容聲調悠長。重:這里是向往的意思。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富,充裕。偏,特別。饒,豐富,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菊花、竹實,都是隱士所食之物。山谷所資,于斯已辦:意思是說,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資,提供。辦,具備。仁智之樂:意思是,佳山秀水為仁人智士所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五柳先生傳》1.由八年級(上)所學《歸園田居》引出陶淵明。思考:主人公為什么自號“五柳先生”?提示:“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他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他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他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他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2.作者以“五柳”為號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風貌?提示:以五柳為號,可見他家居環境的清靜、淡雅、簡樸,由環境可見他淡泊的志趣、不慕榮利的生活態度。3.作者與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文記傳?提示:陶淵明實際是借五柳先生寫自己,這在南朝梁代蕭統的《陶淵明傳》中已指出:“淵明少有高山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安貧樂道的生活寫照。【資料平臺】1.陶淵明的生活: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占有重要的位置。過去的一些人把他當作一位完全脫離現實的飄然靜穆的典型,這是不對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他的生活除了物質的貧困外,還有另一面。梁啟超: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詩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學創作,寫了《飲酒》等組詩,他的文學創造達到高潮。公元427年,一個偉大的詩人,在貧病中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他給我們留下的詩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為后代許多正直、進步的人士所景仰。2.陶淵明、顏回、諸葛亮的人生態度的比較: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歸去來兮》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