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語文上冊期末復習資料
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3.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發垂髫”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力。
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聯系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愛蓮說
閱讀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3.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么態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么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么?
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白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寫菊表白自己不愿隱逸的生活態度,寫牡丹表白自己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度。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