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導學案答案2
魚類
鯽魚
1979
下定義
作詮釋
舉例子
列數字
打比方
鯉鯽魚
兩棲類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類
鼠
多利羊
1996
3、可引導學生從下面幾方面理解:
(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尖和殃及人類的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
(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角及人類的倫理、自選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
4、略
5、能從“對真實自我的否定”這個角度展開論述即可。
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3、——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 “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4、“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通過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
5、“撞擊說”和“火山說”。(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 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 恐龍。
6、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
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
19 * 生物入侵者
1.略
2、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么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么途徑入侵的呢?為什么會增多呢?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