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導學案答案2
重巖疊嶂:象屏障一樣的高山。 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風:奔,奔馬。
素湍綠潭:素,白色的;湍,急湍;急流濺起的雪白浪花。 回清倒影:回清,回旋著清波。
自三峽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3、略4、略5、略
6、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7、(1)山、水(2)關鍵詞:連、無闕、重疊、隱蔽 特點:山高嶺連,遮天蔽日
(3)順序:季節順序;由旺到枯。每個季節的水特征:*夏:襄、阻絕、朝發暮到、乘奔御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險。春冬: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趣。 秋:寒、肅、凄、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凄涼——悲。
(4)作者不再寫山、寫水,而寫猿鳴,以此來烘托蕭瑟的秋景,寫出人們身處此時此地的傷感。)
8、略9、略
10、(1)描寫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霧、猿、鳥、魚等景物;采用了由仰而俯、由顯而微、由靜而動的順序來寫的。(2)再也沒有真正能欣賞這種奇景的人了。(3)最后一句;既有對奇景無人能賞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領悟山水真諦的得意之情。11、略 12、略
27 短文兩篇
1、tuí yù suì zǎo xìng
2、(1)消散 (2)四季 (3)交相輝應 (4)墜落(5)爭相跳出水面 (6)想要 (7)愉快地 (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 通明 華陽隱居 信 回謝中書的信 (2)《東坡志林》 蘇軾 子瞻 東坡 文學家 書畫家 蘇洵 蘇轍 三蘇
4、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5、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6、作者在文中創造樂一個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抒發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等復雜微妙的心情。
7、 同:寫景 異:⑴ 表達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運用樂描寫和議論;后者除此之外。還運用了記敘。 ⑵ 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 (2)為:畫
9、胸有成竹:比喻處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這些文字是: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 12、 a
28 * 觀 潮
1、略2、海潮 海潮 寫景 記事 錢塘江 3、略 4、略 5、“望”是古人對陰歷十五這一天的稱謂,“既”是已經過去的意思,“既望”是指過了陰歷十五,因此是十六這一天。類似的稱謂還有“晦”(指陰歷每月的末一天)、“朔”(陰歷每月的初一) 6、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7、(1)本句寫漲潮,由遠而近,順勢而下,挽狂瀾于筆端。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盡了大海的威儀和氣派。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角度進行描繪,如:“僅如銀線”寫其形;“玉城雪嶺”狀其色;“大聲如雷霆”描其聲;“際天而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繪其勢。(2) 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既而盡奔騰分和五陣之勢 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屢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任務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8、(1)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 (2)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3)“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動詞“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閑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的人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