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導學案答案2
3、(1)列數字實際上也是一種用事實進行說明的方法。數字化的事實也能引發讀者的想象。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僅僅在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60年間,關島鳥類就由11種減少到兩種,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到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兩句話中的數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2)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出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3)打比方是為了使說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讀者這一類“入侵者”的“移民”行為,是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地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十分形象。
4、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 分明。
5、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于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于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7.(1)引用“冬天是一條蟲,夏天變成一棵草”
(2)形態 生長過程 功用
8 言之成理即可
20 * 你一定會聽見的
2、潛意識:下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界刺激的本能回應 。
頃刻:極短的時間。
嘈雜:(聲音)雜亂,喧鬧。
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指不想聽取別人的意見。充,堵塞。聞,聽見。
視而不見:睜著眼睛看,卻什么也沒有看見。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視。
絢麗:燦爛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