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曹劌論戰
(2)公將鼓之:魯莊公將要擊鼓命令進攻。鼓:擊鼓;名詞作動詞。之:語氣助詞,不譯。
(3)馳之:驅車追趕。之:語氣助詞,不譯。
(4)下視其轍:(曹劌)下車查看了齊國部隊的車痕。
(5)既克:打敗齊師之后。
(6)夫戰,勇氣也:打戰,靠的是勇氣。夫,句首語氣詞;本句是判斷句。
三、布置作業。
誦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認識曹劌的智慧;
2.理解文章體現曹劌智慧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理解課文內容。
問題一: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判斷準確嗎?請根據課文說出你的判斷。
[參考答案及板書設計]
魯莊公的意見 曹劌的判斷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①②國內政治方面;③④軍事方面。
可見曹劌的判斷是準確的。
問題二:曹劌的“論”戰,除了他的智慧,還體現在哪一些方面?
細心觀察和準確判斷。
[例]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問題三:本文主要體現的是曹劌的“論”還是“戰”?請說出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
論。文章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寫曹劌的詢問、對戰斗過程的分析判斷以及取得勝利的原因的解說。而真正表現“戰”的只有第二自然段的幾個句子。
問題四:本文與前篇《鄒忌諷齊王納諫》在寫法上各有何特點?
本文特點:1,對“戰”的描寫并不具體,而重在“論”;2,戰前的“論”,已預示了“戰”的結果;3,把魯國取勝的“謎底”放在文末,更體現了曹劌的胸有成竹、穩操勝券,又有總結議論、突出主題的作用。4、文字簡約、古樸,體現了《左傳》的文風。
前篇特點:1,也以言語對話為主,并以對話推進故事情節;2,幾乎每一層都從三個方面去寫;3,以小悟大,從家事入國事,層層遞進;4,以上兩點以及文中的排比句式,都構成鋪張排比的風格,體現了《戰國策》的文風(下篇《唐且不辱使命》類同)。
問題五:你認為魯莊公是一個“肉食者鄙”的代表還是一個善于聽取正確意見的君王?
這一切,都可以從“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與曹劌的幾個“未可”和“可矣”中去分析其中的“微言大義”:魯莊公應該屬于前者。這種非常含蓄的手法,后來就成了史學寫作的傳統,叫做“春秋筆法”。這個辦法太厲害了,不管是國君還是大臣,都免不了要受到當世和后來的檢驗,所以有孔夫子訂《春秋》而“亂賊臣子懼”之說。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