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曹劌論戰
三、課堂練習。
1.解釋下面加點字的意思。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2)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參考答案]
1.(1)謀劃/參與(2)信用、信服/賜福、保佑(3)車子壓出的痕跡/倒下2.(1)這是盡本分的一件事。可以憑這個打仗。(2)那齊國是個大國,很難意料,我擔心它埋有伏兵。
四、總結
文章記載的是一次規模并不太大的戰爭。齊國是強國,魯國是弱國,結果弱國卻取得了勝利。這在魯國歷史上當然是要大書特書一番的。對于歷史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事實。在這里就是戰爭的過程,尤其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的史實。但是,我們看到的文章,對于戰爭取勝的過程寫得相當簡潔,就是人家進攻了,軍鼓打起來了,魯國軍隊不動聲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戰鼓,這才出擊。從道理上說,齊魯兩國軍隊一番惡戰,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中,從決定“可矣”之后,幾乎沒有任何戰斗的描述,沒有驚心動魄的搏斗,就一下子“齊師敗績”了。可見,作者寫作的重心不在戰爭的過程,而在于曹劌對戰爭的判斷,也就是他的戰爭理論。
文章是講戰爭理論的,但是又用歷史故事的形式來表現。故事是挺生動的,理論中充滿了智慧。文章的特點,就是充滿了智慧的趣味。
這篇文章的好處,就在于不僅僅記載了一場戰爭的勝利,而且借助曹劌的口,揭示了制勝之道。
首先,戰勝之道,不完全在戰爭之中,而在戰前。要調整、落實政策,以拉攏民心和“神心”(在當時,是十分虔誠的),特別要提起小大之獄,“必以情”,即使有處罰,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溝通,也就是把內部矛盾從物質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這一點可以歸結為曹劌戰爭理論的第一要領:民心。
其次,在戰場上,敵強我弱。特別是在對方士氣正旺之時,要沉住氣,不能硬沖硬撞。等到他士氣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氣對比上我方由弱轉強,才可以反擊。這一點可以歸結為曹劌戰爭理論的第二要領:士氣。也就是“蓄氣(士氣)”為上。
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還不是一般的勇氣,而是“一鼓作氣”。也就是第一鼓的勇氣。第一鼓沒有激發出來,再來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氣“衰”了,再以第三鼓來提氣,可能恰恰相反。把所氣都鼓光,鼓可能泄氣了。這可以說是曹劌的戰爭心理學。文章對于這種心理規律的概括也很精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數千年來,在現代漢語書面和日常口語中,被廣泛運用,說明這種理論得到廣泛的認同,也說明他把抽象的理論,概括得很精煉尖銳,鼓氣次數與質量成反比。這樣的說法,與一般日常經驗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維的沖擊力。
“齊師敗績”了,曹劌卻并沒有立即追趕,而是仔細拿準了齊國“轍亂、旗靡”,才下令追逐。這說明曹劌不但是理論家,而且很懂得戰爭的實踐,不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很冷靜,很從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不下決心追趕。
這樣的軍事理論,本來是很簡明的,如我們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二士氣,三細心。但如果直接把這些理論說出來,可能是很粗淺,很干巴的。本文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史的經典,就是因為用了一些文學的筆法來講述這段史實。因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懸念還挺多的,這樣的行文,容易讓讀者產生期待。例如,曹劌問及戰爭的準備,一共問了三次,前兩次,他都表示不滿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屬也”,該做的都做到了,馬馬虎虎,可以打了。后來到了戰場上,他一共只說了四句話,極其簡短,每句只有兩個字。第一句是魯莊公想打了。他否定:“未可。”第二句,齊人三鼓了,他認為:“可矣。”齊人打敗了,魯莊公要追,他又說了:“未可。”等到他有把握斷定齊人是真敗,不是假逃。又說了兩個字“可矣!”這真是太精煉了。想像一下,在當時的戰爭中,應該是戰鼓喧天,人聲鼎沸,血肉橫飛的。在這樣的氛圍中講話,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呢?表情、語氣、姿態全都省略了。為什么這么大幅度地省略呢?這是因為,全文的目的,就是講曹劌的“戰爭論”,而這個戰爭論,又是要以戰爭的勝利來論證的。因而,與戰爭勝利有關的思想,都留在文章中;而與戰爭獲得勝利無關的非思想性的感性形象,則一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