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全冊1
(2)分析第23節景物描寫:
①這部分哪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②這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分別起什么作用?
③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綴”字傳神而又具立體感,好像人工裝點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豐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勢的險峻和連綿,又暗示了紅軍的艱難處境。“矗立”,形象的說明困難像攔路虎阻擋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聳的老山界阻擋不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也改變不了他們的長征必勝的信念。
“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時連續不斷的細微聲音,比喻戰士們輕細的話語聲,說明戰士們被凍醒次數之多;“野馬奔馳”寫半夜山風之大,又喻寒風刺骨;“山泉嗚咽”用擬人化手法喻山泉時斷時續又暗指山勢崎嶇;“波濤澎湃”形容林木被風刮動的聲音。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機,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非常形象地寫出山景之美,表現紅軍戰士的樂觀情懷。
(3)分析第32節景物描寫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寫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見,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戰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集中展現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問題探究:
(一)課文采取順敘的好處是什么?
好處: 1、使文章脈絡清楚.
2、使文中的敘事和描寫都合情合理
3、按時間順序先設置懸念后作解釋,產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時遇到的困難,對于中心的表達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巖時,作者記述了紅軍戰士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場景。為什么要特別強調“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細致的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說“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長征路途的艱難,也更能突出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只要有這種豪邁的精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五、品味語言:
(一)第24節“搶一碗飯就吃”句中,“搶”字用得合適嗎?為什么?
(二)第29節“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句中的“鼓”改為“憑”可以嗎?
(三)第30節“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總結全文:
1、主旨---本文具體的記敘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克服困難、英勇頑強的斗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寫作特點---①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層次.
②以生動的描寫具體而生動地表達中心
七、作業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為題,寫一段景物描寫。
2、背誦并默寫第23節。
四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