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說》教案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作者通過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對比,極力贊頌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fā)憤圖強,肩負起建設(shè)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作者殷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原精神。
二、文章脈絡(luò)
三、寫作方法
(1)鮮明的政治傾向
梁啟超自言“自是啟超復(fù)去以宣傳為業(yè),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志、暢其旨義。”他一直以覺天下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陳涉”自許,從事宣傳政治改良主義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帶上了為維新變法服務(wù)的政治色彩。他的散文沒有無病呻吟、惺惺作態(tài)、吞吞吐吐和模棱兩可之言,直抒胸臆,大聲疾呼,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少年中國說》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立場上,對當(dāng)時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銳批評,表現(xiàn)了作者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愿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2)“筆鋒常帶感情”的藝術(shù)特色。
常言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梁啟超的文章不僅擅長說理,而且長于抒情。《少年中國說》通篇就不是用冷靜的分析、嚴密的邏輯逐層論證,而似乎是順著情感的奔流,縱筆而成。一落筆,“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就像久遭禁錮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發(fā),一口氣用了十個排比,將“老年人”與“少年人”的兩種生理狀況、心理特征、精神狀態(tài)、思想方法,反復(fù)地進行對比分析。開頭是兩個長句,長句中又包括幾個短句,分述相異的幾層意思,氣勢稍緩;但越往后,句式越短,節(jié)奏越快,奔騰直瀉,一發(fā)難收。開頭好像是火山的熔巖滾滾外溢,而往后則是短促的,猛烈的、勢不可擋的連續(xù)噴發(fā)了。最后一段以四言韻語作結(jié),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這詩一般的文筆,筆鋒蘸滿了多少激情,洋溢著多少豪氣!梁啟超在這時化身為一位畫匠,工筆重彩地為我們描繪了少年中國的壯美遠景,讀之令人意氣風(fēng)發(fā),豪情滿懷,完全融人他海潮般澎湃的激情中去。
(3)“縱筆所至不檢束”,自由運用語言。
為了曉暢地表達思想,梁啟超使用詞語不求雕飾,不以文害意,運用各種字句語調(diào),來做應(yīng)用的文章,具有文章改革家的氣度與膽識。并且務(wù)求說得詳盡,不嫌反復(fù)強調(diào)。為了充分證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并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從不同角度,列舉種種不同性格,反復(fù)論證,極力鋪陳,這充分顯示出梁啟超文章的特色。
(4)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強文章形象性。
作者為了表達他那奔縱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反復(fù)、重疊的修辭方法,文章酣暢淋漓,熱情奔放。如結(jié)尾部分,運用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對稱中富于變化,在整齊中飽含氣勢。以“紅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國的燦爛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國發(fā)展的不可限量;以“潛龍騰淵,鱗爪飛揚”的生動形象和“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巨大聲威和以“鷹隼試翼,風(fēng)塵吸張”的沖天氣勢,喻我中國少年創(chuàng)建的少年中國的英姿。又如對比手法的運用,“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比中套喻,通過對比,使讀者對封建末世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有一個生動形象的認識。不僅把區(qū)別的對象說得更清晰、明朗,也使讀者更加向往、熱愛未來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