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
解題方法鏈接
1、 從具體的事件描寫和矛盾沖突中感知人物性格;
2、 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
3、 從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把握人物性格;
4、 從作者的思想傾向中判斷人物性格。
范例4 怎樣把握《蠟燭》一文的思想內容?
分析:
首先看寫了什么人。這篇戰地通訊主要寫的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蘇聯紅軍戰士的故事。其次看寫了什么事。蘇聯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浴血奮戰,有一個年輕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老婦人置生死于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她不顧年老體弱,不管千難萬險,用雙手舀干彈坑里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擺正烈士遺體,吻了烈士的嘴唇和前額,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再次看關鍵性的語句。“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解答:
通過寫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蘇聯紅軍烈士的故事,贊美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年代用血肉凝結起來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解題方法鏈接
1、 看寫了什么人;
2、 看寫了什么事;
3、 看故事發生的背景;
4、 看體現文章主旨的語句。
范例5 怎樣體會《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的深刻內涵?
分析: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但雨果,這位正直的作家,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滔天罪行,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他代表了人類的良知,是非分明,愛憎分明。
首先,雨果能將政府與人民相區別。“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強盜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蘭西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圓明園是英法政府的罪行,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抗議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這個強盜政府顛倒黑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厚顏無恥。他公開譴責強盜政府,表現出非凡的勇氣。
其次,雨果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這一見解,非常深刻。圓明園當時雖然是皇家園林,但歸根結底,是屬于全人類的。正因為珍視人類文明成果,所以非常尊重文明的創造者。他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贊這一世界奇跡的創造者,盛贊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這封信不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也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敬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破壞與被破壞,其性質本來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為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當局制造的輿論所蒙蔽,容易被狹隘的愛國狂熱所支配。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非凡的勇氣,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