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
解答:
這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生動表現了他“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點。
解題方法鏈接
對于心理描寫的賞析,也要緊扣其對于塑造人物、表現主題甚或推動情節的作用來分析。既然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就必須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此時此地的有關背景細心揣摩人物心理。
范例6 賞鑒《蠟燭》結尾的兩段文字。
分析:
這里首先突出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勾畫了戰爭破壞后的環境,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再次點出這支蠟燭是結婚的花燭,是老婦人唯一珍愛的東西,強調其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烈士的至高無上的感情。作者有意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成“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最后的抒情議論突出了中心,深情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
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把這兩段文字改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它是不會熄滅的。”那么內涵和意義就有天壤之別。
解答:
燭光是南斯拉夫老婦人對一個蘇聯紅軍戰士的深深情義;燭光是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情誼的象征;燭光是殘酷戰爭中的優美人性之光;燭光,永遠溫暖在人們的心頭。
解題方法鏈接
把握作者形象性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可以抓住關鍵詞語,通過假設、比較獲得。就這段文字而言,就是通過將地點、人物、抒情性語句的轉換,在比較中感知作者對事件的認識,感知文章的深層內涵的。
范例7 品味《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集中贊美圓明園的語句。
分析:
文中集中贊美圓明園的語句主要體現在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將之稱為世界奇跡。接著,作者將之與另一世界奇跡巴特農神廟進行類比,突出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再用“請您想象”引起一連串的精彩描繪,展現圓明園令人驚駭而不可名狀的夢幻般的美妙。
解答:
先作總評,稱圓明園是“世界奇跡”。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藝術價值在世界的地位。接著與巴特農神廟類比,指出圓明園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圓明園是東方幻想藝術的最高成就;圓明園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圓明園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范。然后,通過具體描繪,生動地告訴人們,圓明園是怎樣一座華麗而偉大的建筑。本段是世界偉大作家的語言藝術與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筑藝術的精美融合,美不勝收。
解題方法鏈接
1、 用圈點法精讀;
2、 潛思默想體味;
范例8 欣賞文中的反語。
分析: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地認為,他們的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雨果對英法的這一勝利給予盛大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心理,諷刺強盜心理。如:“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于蕩然無存。……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