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復習資料
⑶許多對聯都伴隨著生動的故事流傳下來,如蘇小妹戲難秦少游,郭沫若巧對免處罰等。你還知道哪些與對聯有關的故事呢?開一個故事會,將自己搜集的對聯故事講給同學們聽聽,多有意思1⑷寫對聯有很多講究,不妨先從對對子開始。舉辦一次對對子比賽,看誰對得快.對得多。既可以將上聯或下聯空出幾個字不寫,讓參賽者想出貼切的字詞嵌入;也可以根據上聯或下聯擬出對句。⑸撰寫一副對聯贈給老師或社區的老人們,一定很有意義。附一:笠翁對韻開篇: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附二:一組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書兩廣總督府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岳陽樓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聯)3.成果展示對聯的起源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桃”和“舊符”是什么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對聯的種類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可以分為:春聯:以除舊迎新,言明志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楹聯:為了表達某種愿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官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廟”修復一新,當代著名詞人兼書法家趙撲初,化用岳飛《滿江紅》詞意,為重新塑好的岳飛巨像兩邊的大柱上,精心撰寫了一幅古為今用、氣魄宏偉大新楹聯: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頭望//收拾山河酬狀志,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里駕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