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正義與非正義的含義,初步懂得正義制度的作用。
2.能力目標
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則為榮的意識,培養正義感,做一個對正義充滿向往和追求、有正義感的人。
【教學重點】
正義的行為與非正義的行為。
【教學難點】
制度的正義性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而制定的。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活動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公安局長任長霞
教師:任長霞為什么能夠贏得老百姓的尊重?
學生回答(略)。
教師:任長霞把老百姓裝在心里,為老百姓伸張正義,為老百姓懲治邪惡。其實,我們都愿意生活在正義中。那么,什么是正義?怎樣維護正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十課《我們維護正義》。
【新課教學】
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
走進正義(板書)
1.我們都愿意生活在正義中(板書)
第一環節:看教材填表
出現情況
善良人的共同心聲
假設
假設的后果
被欺負了
如果沒有正義
善良……
受委屈了
邪惡……
被侵權了
整個社會……
有困難了
教師:我們都愿意生活在正義中。如果沒有正義,善良就會被踐踏,邪惡就會肆虐,整個社會就會陷入黑暗和混亂之中。期盼正義、維護正義,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正義的行為及要求
第二環節:比一比
教師提供三張關于正義的行為、非正義的行為的圖片,啟發學生列舉。
教師把學生分成四組,一、二小組列舉正義的行為,三、四小組列舉非正義的行為。在1分鐘時間里,列舉的行為最多的小組獲勝。
第一組
正義的行為
第二組
正義的行為
第三組
非正義的行為
第四組
非正義的行為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事例4
事例5
在學生比賽中,教師注意組織和調控,對不太恰當的例子,教師要點評、矯正。
教師:在社會進程中,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的行為;凡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行為。
教師用圖片說明正義的要求:正義要求我們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權,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3.正義制度的作用
第三環節:議一議
學生閱讀下列兩則材料(或觀看動畫),分析議論張俊爸爸和小江的說法:(1)他們的說法對嗎?(2)他們受到的對待是正義的嗎?為什么?
材料一:張俊的爸爸是個老板,收入很高。一天,他對張俊說:“不是說多勞多得嗎?為什么收入越多扣的稅越多?我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交給國家,憑什么?”
材料二:小江新買的自行車被偷了,心理很不平衡,看到路邊有輛新自行車,于是撬鎖把車騎走,被人發現后扭送到派出所。小江想不通,他說:“別人偷我的自行車你們不抓,為什么就抓我一個?”
(或教師播放動畫:張老板的困惑、小江的困惑)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
教師:公正的對待,必須有正義的制度來保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列舉方方面面的制度和規則。教師啟發學生列舉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