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教案
材料分析:哥們義氣有什么害處?哥們義氣是一種狹隘的小團體意識。只要我們是朋友,或者你是我朋友的朋友,就有求必應,不分青紅皂白,不計一切后果,為了一個小圈子的利益,為了某個人的利益,有時甚至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動干戈,互不相讓,結果既害別人,又害自己。以哥們義氣為交友之道是盲目的、糊涂的。哥們義氣只管交情,不管別的,良莠不分,善惡不辨,有交情就是朋友,哪管對方品質怎樣,道德如何。只要對方對自己好,肯幫忙,能“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和對方稱兄道弟,甘愿為對方“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如果對方品質惡劣,很可能到頭來“有罪同當”。[板書設計]一、鑄造心中的良知標尺1.做人必須有良知的標尺——正確的是非善惡觀2.怎樣鑄造良知的標尺3.學會在生活中辨別是非(第二課時)以故事《迷途的神童》導入新課:1998年,來自黑龍江省一個普通鄉村的“神童”張滿意上演了一幕“傷仲永”的現代版。他3歲會算賬,14歲被保送南開大學。上大學后,由于各方關愛,衣食無憂的他很快迷上了電腦游戲,市面上能夠見到的游戲他幾乎玩遍了。由于耽于玩樂,荒廢學業,終因累計5門功課不及格被南開大學勸退。他從夢幻中回到現實,經過一年的發奮努力,1999年高考以661分的全市最高分重返南開大學。二進南開以后,他又開始重復前3年的大學生活軌跡,逃課重又成為家常便飯。XX年10月份,他的多門功課又頻亮紅燈,終又被勸退。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誘惑,作為繼往開來的一代新人,要明辨是非,拒絕不良誘惑,為高尚的目標而奮斗,做有意義的事。要明辨是非,拒絕不良誘惑,必須正確對待社會影響。下面請同學們看教材14至15頁的相關內容。(學生看完教材的相關內容后,教師接著講。)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片:一個雙目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舉著一副望遠鏡“看”天空。公園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樣子,以為天空出現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紛紛買來望遠鏡對著天空眺望。公園外面的人看到公園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覺得天空肯定是發生了什么新鮮事,也爭先恐后地買來望遠鏡對著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從長椅上站起來,摸索著向前走去,人們才知道,原來天空什么稀罕物也沒有。(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看完這部動畫片,很多人啞然失笑,覺得那么多人都被那個雙目失明的小男孩“欺騙”了。實際上,欺騙人們的不是那個小男孩,而是人們的從眾心理。人們的看法和行為很容易受到群體行為的引導,或者說,個人的看法或是行為會朝著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比如,課堂上同學們正討論著問題,如果大家看法一致,有一位同學的看法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樣, 那他很可能放棄自己原來的想法,而追隨大家的看法。再如,某天校園里有三兩個同學在編五彩手環,雖然這手環沒什么實質性的用途,但是很快就可以看到五彩手環風靡校園,有的同學甚至上課也忍不住偷偷地編?吹侥切┍浑p目失明的小男孩“欺騙”而跟著湊熱鬧買望遠鏡看天空的人,你會覺得他們的行為很可笑。仔細想想,你何嘗不是也時常受到這種從眾心理的影響,對一些“流行”的東西趨之若鶩呢?其實,踏實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個性,你的人生將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