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需要
第二單元公共利益單元課標要求
1.體會和諧的社會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寬容和相互幫助,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課程標準2.2.5)
2.知道責任是產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和不承擔責任的后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課程標準3.2.3)
3.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課程標準3.2.4)
4.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課程標準3.2.5)
5.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課程標準3.1.5)
6.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體會“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課程標準3.1.4)
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是現代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現代社會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特別關注的。“公共生活”“公共利益”雖然在現代生活中是一個新的名詞,但是,事實上,公共生活、公共利益本身卻是自古就有的。人的特性就是社會性,人類的生活必然具有社會性。有了公共生活,就必然會產生公共利益。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生活,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尤為突出。過去那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的生活不可能再來。每個人必須生活在公共的生活環境中,過一種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社會生活。每個人的行為都將會影響別人、團體乃至國家。維護公共利益是保障個人利益的前提。為了保障每個人生活的安寧、幸福,樹立公共意識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公共生活、公共利益需要規則來維護,更需要道德的維系。
我們的生活通常可以劃分為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兩個領域。以家庭為活動范圍、不涉及他人利益的生活,屬于私人生活的基本范疇。關系到你、我、他的共同價值、行動與利益的生活則屬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規則與私人生活的規則不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私人生活不僅不受法律的干預,而且還受到法律的嚴密保護。在公共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為關系到他人生活權利,公共生活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則。在公共生活中,人們沒有藐視公共規則的權利、沒有隨意破壞公共規則的自由、沒有游離于公共規則之外的特權。否則,公共生活就會陷入紊亂的狀態,人們各自的利益就會受到侵害。對公共生活權利與規則的尊重就是公共意識。公共意識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教育必須把培育學生的公共意識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在國際社會,各國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對公共利益越來越敏感。各國政府將維護世界人民的公共利益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世界上有很多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弱勢人群等的非政府組織;聯合國是國際性的維護世界公共利益的組織,尤其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我國,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公民的公共意識還在逐漸形成之中。群眾對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突出表現為“缺乏公德意識”。從小的方面看,在公共場所亂扔廢物,隨意性,私人化等;從大的方面看,為一己私利,損害國家、集體、他人利益,如破壞環境、掠奪資源等。這些自私的行為必然會給自然、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教育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關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