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
用學生熟悉的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的做法來導入新課,學生有實際經歷和體驗,學生能熱情地參與課堂探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出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的本框主題。指導自學 整體感知讓學生預習課本p33-36,整體感知本課所要學習內容,并思考下列問題: 1. 為什么要三思而后行? 2. 怎樣才能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學習課文(p33-36)嘗試自己解答自學思考題。同桌討論共同解答。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答能力;指導學生學會整體感知教學內容。活動體驗感悟驗證活動一:感悟 師: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做事前盲目地重情義,講義氣,缺少認真的思考或根本沒有思考。請同學閱讀教材p84的事例。 (課件展示) 感悟:(1)我們能對楊某說點什么? 生:(略) (2)對身處逆境的楊某,我們有何建議? 生:(略) 師點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自我引導與調控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行為前預見與選擇,行為中自律與自控,行為后自省與負責。 活動二:對話 讓我們就具體的事例來進行一番“對話”吧!閱讀完成教材p85內容。 (課件展示) 生:◆面對朋友的苦苦懇求,我能幫他去打架嗎? 我考慮的因素有 ◆面對游戲機的誘惑,我能進游戲機室嗎? 我考慮的因素有 ◆有人叫我學抽煙,我能效仿嗎? 考慮的因素有:影響中學生形象,對身體成長不利,違反校規,破壞校紀等; ◆面對網吧的誘惑時,我能不顧一切嗎? 我考慮的因素有:我們的時間、精力、金錢是有限的,有許多更有意義的事需要去做,網吧的人員比較復雜,青少年不宜去這些場所等。 師問:我們在采取行為前,通常應該考慮到的因素有哪些呢? (答):首先就是行動前要對自己所做的事可能產生的后果或影響有個預見,進而考慮自己該不該做,能不能做。 如與環境是否合拍;與道德規范是否沖突;與法律是否矛盾等。 師小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首先必須在行動前對行為進行選擇。 活動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