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學習機會》教案(精選3篇)
《珍惜學習機會》教案 篇1
珍惜學習機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知道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的法律依據。
能力目標:通過典型案例的討論引導和教學啟示,初步培養維護自己受教育合法權益的能力。通過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讀當前我國相關公民受教育狀況,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思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受教育不僅關乎個人的前途和利益,更關系國家的命運和利益,從而培養學生的義務意識和責任意識。聯系社會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事例,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通過對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維護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招聘廣告
招收道路清潔工,建筑工地小工若干,身體健壯,月薪300元。
水泥廠招收制袋工,初中文化,身體健康,工資每月400元。
軟件公司招聘工程師,研究生學歷,軟件開發專業,月薪8000元。
南京華工學院招收客座教授,除國家工資外,年工資補貼10萬元,配備別墅式住房三室兩廳。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談上述材料對自身的啟示)
師:在當代,一個人如果沒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就不可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也不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我們要珍惜自己學習的機會。
講授新課:
1、維護受教育權利
學生活動:
(1)學生結合身邊實際舉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侵犯中學生受教育權的行為有哪些。
(2)讓學生回顧上一框所學內容,討論:如果中學生自己不會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會怎樣?
得出結論:中學生必須學會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權。
(3)結合課本案例,讓學生思考,假如你遇到自己受教育權受侵害的情況會怎么辦。(啟發學生去總結維權方式,幫助學生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回答)
方式一:尋求老師幫助
方式二:尋求同學朋友的幫助
方式三:尋求親戚居委會及有關行政教育部門的幫助
方式四:運用法律武器將父親推上被告席
(其中,方式一二三都屬于非訴訟方式)
得出結論:當我們的受教育權被他人剝奪或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采用非訴訟或訴訟方式予以維護。
(4)結合課本提出的一個以學生以群體為單位受教育權被侵犯的案例,設問:該校學生的受教育權被侵犯了嗎?為什么?
討論:假如你是該校的一名學生,應該怎么辦?假如你是該校的校長,應該怎么辦?(引起學生對該種情況的關注,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學生回答:略
師:通過上述學習,我們要懂得:受教育——作為我們的權利,一我們不得隨意放棄;二在它受到侵犯時我們必須盡力維護。同時也告訴我們作為中國小公民,適齡的少年,我們還必須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2、履行受教育義務
學生活動:
學生閱讀課本第三個材料,思考:從上述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
(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的進步使公民都能獲得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是來之不易的,應該非常珍惜。國家在經濟并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力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權,家長的努力保障了孩子的受教育機會,所以,作為學生,為了自己的發展、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要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學生回答略
師:為了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權自己的家長付出了什么?心血、精力、金錢……教師對材料還可作一個小的延伸: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得到的國家和家庭努力予以保障的受教育權報有感恩的心。
教師小結:現在,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發展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但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我們這個不發達的大國辦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很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為了自己的發展,更為了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我們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學習。
(1) 學生閱讀課本小剛的故事。
討論:小剛拒絕輟學,對自己、家庭、社會有什么好處?如果小剛中途輟學,是否合法?小剛及家長要承擔什么責任?
學生回答:從自己角度:履行了義務享有了權利,提高了自身素質;
從家庭角度:為家庭負責,有文化才能有前途;
從社會角度:為國家繁榮富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師指導:小剛重返校園。在分析小剛拒絕輟學的好處時可引導學生從接受義務教育對個人和家庭以及社會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兩個方面去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受教育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公民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進面認識到不完成義務教育是違法的,為此學生及家長都應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2) 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應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其中最主要的三項是什么?
學生活動:“為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做到”的活動。
(幫助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落實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教師指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學習生活出發,實事求是地寫出自己應該做到的,使活動更有實效。如按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至少接受完九年的學校教育等等。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以此來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
教師總結: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要終身學習。
(幫助學生將初中學習的意義上升到為了自己的生命煥發光彩和為了祖國的繁榮的高度。)
課堂小結: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我們樹立遠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以勤奮和智慧去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建功立業。
《珍惜學習機會》教案 篇2
珍惜學習機會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知道受教育權受到侵犯時采取各種合法方式予以維護,明確履行受教育義務的主要內容。
能力方面:提高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受教育權的能力,增強學生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自覺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機會,履行自己的受教育義務的意識和決心;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認同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使學生認識到,接受教育,既對個人成長和家庭有利,也對國家和社會有利;既是道德責任,也是法律義務。
教學重點難點
維護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
設計理念:堅持“還課堂于學生”的教學理念,立足于學生的“學”,在開放性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真實體驗,構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表演、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能力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多元互動、自主探究、案例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知識助我們成長 這一節.知道了只有豐富的知識才能使我們的個人素質 、人生價值得到提高,社會文明才能得到進步.
問:請問一下同學們我們通過什么途徑才能得到知識?
(受教育,具體的說就是到學校去上課,在學校接受正規系統的科學文化教育,使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我們個人的知識,并運用到日常的生活 學習和工作當中 )
上節課學到: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受教育的機會并不是一開始就人人都享有的權利.
例如在封建社會,能接受教育的是貴族的子弟官宦人家的孩子,象太學、國子監等都是貴族的學校,上不了太學、國子監的地方鄉紳可以把老師請到家里設立私塾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特地為一般的百姓辦的學校是很少的.
問:為什么窮人受到教育的機會這么少呢?
封建統治階級認為老百姓是被統治的階級是很低下的,不配擁有教育的機會,讓百姓學習知識說不定還要搗亂.
但是生活在新中國的我們就不一樣了,現在每個公民都享有權利受教育,受教育是法律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是我們生長和發展的基礎。為了維護公民的這個權利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的權利,國家還出臺了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教育法》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的原因是我們受教育的權利受到侵犯,象p62上的材料。小梅的爸爸就以小梅是女兒,將來會嫁到別人家,上學浪費錢為理由侵犯了小梅受教育的權利
問:如果你是小梅在你們受教育的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你們會怎么做呢?
小梅找老師來幫助自己,除了找老師外你們還能想到其他的方法
(小討論)
方式二:自己 自己跟父母說明受教育的重要性。
方式三:社會輿論 利用社會輿論來教育自己的父母
方式四:法律 把父母告上法院,通過法院來強制維護自己的受教育的權利
備注:用法律的手段把父母告上法院的這種方式就是書上說的訴訟方式。通過自己說服父母或者找老師、社會輿論等方式都是非訴訟的方式
有時受到教育侵犯的會不止一個人,
象p63材料。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整體受到教育權利上的侵犯是,我們都可以用p62上的方法處理。
我們找老師反映,通過老師象學校領導反映,讓校長出面處理,要是處理不成功,就利用社會輿論來報道這樣的不法事實,還是不把寺廟搬走的話就只有告這些村民,通過訴訟的手段來強制解決。
問:是不是我們維護了我們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就算是履行了受教育的權利了呢?
(學生回答后小結)
我們是個大國,人口有14億的人口,想普及義務教育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的履行九年義務教育就更難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以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履行涉及很多的方面,學生、家庭、學校、社會這四個方面缺少一項都不可以,缺少任一項義務教育就成為空談。
具體分析
1、家庭
父母在孩子6歲是就應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這是法律強制對家長的責任。一旦有父母不愿意或者沒有錢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的話我們就是想接受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是吧?但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知識有學問,以后能有一個好的前途。
(聯系p63的小材料三)
2、學校
學校提供了老師、教室、操場。學校的這些人力、物力來自國家的教育支持
(聯系p63的小材料二)
3、社會
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在學校周圍開網吧、游戲廳、舞廳、寺廟
工廠不要招應該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為偏遠的山村捐錢、捐物、建希望小學。發動青年志愿者自愿到落后地區服務。(聯系p64的材料)
4、自己
問: 學生才是受到教育的主體,是受教育的重要的部分,作為學生在履行教育義務是要作到哪些要求呢?
(請同學回答,答案在p64最后一段)
1、認真履行按時入校的義務。
(6歲上學)
2、認真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退學
(九年義務就是要上滿九年。教育義務是不可以放棄的一個義務。)
3、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重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聯系p65材料)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達到學習成果的最優化。也要關心世界的變化發展,現在再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了,是網絡世界了,現在不會使用計算機的話就是落后,那我們就要學網絡技術了,英語也是很重要的,現在找工作對外語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初中階段是我們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我們既長身體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佳時期,我們應該專心的利用這段時間來學習,這樣以來我們可以有機會繼續到大學或者到更到的學府去深造。才能更大限度的時間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富強建功立業。
學習不僅僅是我們還在學校當學生的時候事,應該時常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學會終身學習,使得教育成為終身必須的一部分。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要達到無止境的地步。只有作到這些我們才能是真正履行了我們的教育義務了。
小結:
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是這個權利的履行是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就算是我們入了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因素會侵犯到我們的受教育的權利,使我們的義務沒有辦法完成。我們的學習機會是多么難得,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我們今天的學習機會呢?
板書設計
珍惜學習機會
一、維護受教育權利
1、受教育的權利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
2.、在受教育權利受到侵犯時我們應該怎么處理
①自己要爭取
②找老師幫忙
③社會議論
④法律手段
教學反思:怎樣的教學才是“智慧”的體現?通過對本節課教學的反思,我覺得必須具備一下幾方面:
一、對課堂的掌控及突發事件處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它是一個動態過程,充滿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教學的“智慧”則體現在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并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臨場學會應變是我上完這節課的第一個收獲。
二、對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加工能力
在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課程的執行者變成課程的建構者。對教師使用和處理教材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備課時,教師對教材內的資源可以有選擇性地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發掘、利用“生活”這本豐厚的教科書,走出“教科書是唯一課程資源”的狹窄天地。其實,學生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課程資源,取材學生,貼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到“如何自覺地履行受教育義務”這個問題時,我選用了自拍的一組照片,這組照片展示了平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總總表現,學生自己判斷照片中的他們是否在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從而完成自我檢查、自我提升的過程,完成知行統一的教學目標。七年級的學生還有著很強的“獵鮮”心理,在事例的引用,可以多引用些課外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善于挖掘、合理運用課程資源是我上完這節課的第二個收獲。
三、掌握學情,變通教法的能力
七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尚未達到成人水平,無意注意還起很大作用,怎樣在45分鐘的課堂時間里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學生的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法的變換,特別是在類似的教學環節設計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眼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我上完這節課后的第三個收獲。
四、適時適度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可以把圖片、聲音和視頻等資源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并在一些圖片(尤其是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漫畫)和聲音的展示中,拓寬學生的思維想象和思維創新的空間。但實踐中,很容易出現教與學的脫節。所以,課件的制作應該服務于課堂的教與學,選材適當、典型,緊扣教材,突出重點、難點,掌握好分寸,精而不多。此外,不可用幻燈片來取代板書、教師的講解及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揚長避短、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是我上完這節課的第四個收獲。
《珍惜學習機會》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知道受教育權受到侵犯時采取各種合法方式予以維護,明確履行受教育義務的主要內容。
能力方面:提高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受教育權的能力,增強學生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自覺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機會,履行自己的受教育義務的意識和決心;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認同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使學生認識到,接受教育,既對個人成長和家庭有利,也對國家和社會有利;既是道德責任,也是法律義務。
二、教學重點難點
維護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多元互動、自主探究、案例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維護受教育權利
(1)學生結合身邊實際舉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侵犯中學生受教育權的行為有哪些。
(2)讓學生回顧上一框所學內容,討論:如果中學生自己不會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會怎樣?得出結論:中學生必須學會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權。
(3)結合典型案例,讓學生思考,假如你遇到自己受教育權受侵害的情況會怎么辦。
啟發學生去總結維權方式,幫助學生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聯系教材第八課“法律護我成長”中的相關知識簡要說明非訴訟方式和訴訟方式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
(4)結合課本提出的一個以學生群體為單位受教育權被侵犯的案例,設問:該校學生的受教育權被侵犯了嗎?為什么?討論:假如你是該校的一名學生,應該怎么辦?假如你是該校的校長,應該怎么辦?引起學生對該種情況的關注,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履行受教育義務
(1)學生閱讀課本三個材料,思考:從上述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的進步使公民都能獲得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是來之不易的,應該非常珍惜。國家在經濟并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力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權,家長的努力保障了孩子的受教育機會,所以,作為學生,為了自己的發展、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要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教師可用現身說法讓學生理解過去教育條件之差,可結合《義務教育法》的修改讓學生了解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對于材料三的利用可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為了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權自己的家長付出了什么?心血、精力、金錢……教師對材料還可作一個小的延伸: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得到的國家和家庭努力予以保障的受教育權報有感恩的心。
(2)學生閱讀課本小剛的故事,討論:小剛拒絕輟學,對自己、家庭、社會有什么好處?如果小剛中途輟學,是否合法?小剛及家長要承擔什么責任?
教師可著重分析小剛的維權行為及與此相對應的結果:小剛重返校園。在分析小剛拒絕輟學的好處時可引導學生從接受義務教育對個人和家庭以及社會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兩個方面去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受教育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公民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進面認識到不完成義務教育是違法的,為此學生及家長都應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3)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應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其中最主要的三項是什么?通過“為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我們應該做到”的活動,幫助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落實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組織該活動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學習生活出發,實事求是地寫出自己應該做到的,使活動更有實效。可指導學生細化對自己的要求,如按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至少接受完九年的學校教育等等,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以此來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
(4)結合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引導學生認識作為學生應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要終身學習。幫助學生將初中學習的意義上升到為了自己的生命煥發光彩和為了祖國的繁榮的高度。
(三)鞏固與練習
(四)課外思考
我國近年來哪些措施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實現?你打算如何對待學習?你在學習中面臨的困惑是什么?你打算怎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