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與人為善教案(通用4篇)
2.3與人為善教案 篇1
《與人為善》教案
課題 與人為善 課型 體驗課和自主討論課 教 學 目 標 情感態度 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形成對善良、仁愛、理解和寬容等高尚品質的共鳴和認同,對自私狹隘、冷酷無情、損人利己的行為否定和拒絕。 2、使學生懂得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提高助人為樂的精神境界。 知識、能力目標 1、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無私的愛心。 2、認識助人是快樂之本。 3、懂得將心比心道理。 教學重點 善良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 教學難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學方法 體驗教學法、材料分析法 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招聘啟示” 愛心網站現面向社會招聘“善良大使”若干名,希各界善良熱心人士積極報名。 請談談你心目中的“善良大使”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善良包含多方面的美德(克己、為人、真誠、尊重、理解、寬容、奉獻、正直、勇敢等),歸結起來,善良就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 二、講授新課 (一)善良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 (板書) 善良是人類最美好的德行之一。它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美好品德的基石。(劃線,并與“誠實”對比)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善良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將變成黑夜。” 小結: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板書) ●“善良大使陳觀玉” 過渡:善良的人還應該這樣對待他人……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陳觀玉。 陳觀玉,一個普通的女工。三十年如一日照顧的“五保戶”有13家之多。(善良要見諸行動)難得殺一只雞,她總要分成十多份,先送給老人,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和操勞過度,她一直患有疾病,但她堅持照顧好與自己非親非故的人。(善良之心是博大的)80年代她購買股票得到45萬巨額回報,她把這些錢寄給希望工程、敬老院和災區,匯款單上名字都不留。(善良是無私的) 請結合材料與49頁知識點評價陳觀玉的行為。 小結:善良是無私的;善良之心是博大的;善良要見諸行動;善良還要是非分明。(板書) 討論:為什么善良還要是非分明?請舉一例說明。 播放《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小結:一個熱心助人的人,如果沒有把握好原則,是非不分、善惡不辨,對壞人壞事一味縱容,就會給自己、他人或社會造成惡果。 ●“誰是真正的善良大使” 過渡:與人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以善意對待和幫助別人。看以下幫助他人的同學都是善良的人嗎? 小欣、小軍和小云是同學,一天,他們看見一位老奶奶過馬路,于是,他們三人主動上前,攙扶老奶奶過了馬路。以下是他們當時的想法: 小欣說:“老師號召我們學雷鋒做好事,并要統計誰做得多,我不想落后。” 小軍說:“這老奶奶是我們家鄰居,她家里有許多好看的圖書,我想和她搞好關系,以后能經常去她家看書。” 小云說:“我什么也沒想,只是看著老奶奶一個人過馬路很危險,所以上去扶她。”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誰是善良的人?為什么? 參考:小云是善良的人,因為: (1)善良是無私的。以善良之心待人是發自內心的驅使,是不圖回報的。如果懷著自私利己的目的,為了得到某種回報,去做一些看上去善良的事,那不是真正的善良。 (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一顆善良的心不僅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打開,對素不相識的人也會懷著真誠的善意,對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更是會充滿愛心。 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主張“博愛”之心。博愛能使親的更親,遠的變近,人與人消除隔膜,世界變得溫暖。 過渡:善良的人內心也還會有這么一種感受。當他付出了,內心也就充盈了。讓我們來感悟課本47頁《一只手套》。 (二)幫助他人,體驗生命的快樂。(板書) ●“一只手套的故事”(p47-48) 過程:學生閱讀書本故事,小組討論: (1)作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賣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嗎? (2)你怎樣理解女老板轉變的原因? (3)你怎樣評價女老板這個人,你認為她可以推選為“善良大使”嗎? (4)從這個故事,你感悟到怎樣的人生道理? 參考: (1)可以理解,因為手套是成雙出售的,不單賣。 (2)女老板發現男孩只有一只手,生活又拮據,所以情愿虧本賣一只手套給他。 (3)女老板是一個善良的人。 (4)給予會比接受更快樂。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助人是快樂的。 ●“地獄與天堂” 活動目的:使學生明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從而投身助人的行動。 有一個人想看看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他首先來到地獄,地獄的人們正在吃飯,但奇怪的是,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餓得嗷嗷直叫。原來,他們用的筷子有一米長,雖然個個爭先恐后夾著食物往自己嘴里送,但因為筷子比手長,就是吃不著。這人嘆道:“地獄真是太悲慘了。” 他又來到了天堂,這里的人正好也在吃飯,他們用的筷子也有一米長,卻一個個容光煥發,處處歡聲笑語。 (請學生先來猜這是什么原因,老師再公布答案:他們在互相喂對方!) 問:天堂和地獄有一樣的食物,一樣的工具,一樣的環境,但為什么結果卻大不相同? 小結:原因在于天堂的人學會了給予和幫助他人,他們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回報;而地獄的人只會以自己為中心,不懂付出。 ●“分享助人之樂” 過渡:俗話也這么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你能說出這句話的含義嗎? (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能夠使心靈受到一次凈化,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愛心是一種特殊的財富,它不會因為付出而減少,相反,它會源源不斷。 你有過助人的快樂經歷嗎?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做過的好事,并與大家分享做好事后的感受。) 小結:給予會比接受更快樂,助人是快樂的,付出越多內心越充盈。 三、作業:你曾被某人的語言或者行為傷害過嗎?把其中一件寫下來并寫出你當時的感受。
(第二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不同的人,經歷著不同的事,有歡笑也有淚水,今天讓我們坦誠地打開心扉,回憶分享我們的過往。 “你曾被某人的語言或者行為傷害過嗎?把其中一件寫下來并寫出你當時的感受。” 二、新課講授 (三)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板書) 教師讀出2-3位學生的作業。 (設問:你會以類似的語言或者行動對待他人嗎?為什么?) 小結:我們既然知道受傷害是痛苦的,我們也應該避免去傷害別人,造成他人痛苦。做到“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意思就是要以自己的心理推知他人的心理,設想自己在他人的處境中會有什么感受。這是與人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怎樣理解將心比心呢? 1、將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難 (板書)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邊看到許多小魚被拋到沙灘上。老人想到太陽一曬這些魚都會死,嘆息一聲朝前走了。返回時,卻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把魚撿回海里。老人很感動,也彎腰來幫忙。老人說你救了他們,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會在乎的!男孩卻說:________________ 請你猜猜男孩會怎么說?(“小魚在乎,知道我救了它們的命。”) 如果你就是一條被拋到沙灘上,被太陽炙烤著的小魚,當時會想些什么?當小男孩將你撿起放回海中時,你又會想些什么? 小孩善良的心靈,給人以美麗的感動。小魚不通人性,也不懂回報,但那卻是上千條鮮活的生靈,有的人不在乎,而善良的心卻一定在乎。 我們在困難時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那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候,我們也應該為他人著想,理解別人,幫助別人,分擔別人的痛苦。 過渡:人處在弱勢的時候,總會激起他人的同情與理解,所以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樂于去幫助他們。可當一個人處在成功的時候,期待我們的認可與贊賞的時候,我們還能做到接受他人成功,將心比心,成人之美嗎?我們來看奧德倫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2、將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 (板書) (1)材料分析: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還有一位是奧德倫。阿姆斯特朗所說的一句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慶祝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會中,有一個記者突然問奧德倫一個很特別的問題:“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在全場有點尷尬的注目下,奧德倫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 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笑聲中,都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
根據奧德倫的回答,你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發?(奧德倫是個能成人之美,為別人的成功喝彩,為別人的幸福欣慰的人。) 心胸狹窄、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小人”沒有這種修養,他們嫉妒別人的成功和幸福,對別人的失敗、不幸卻幸災樂禍。 (2)“成人之美” “成功不必在我,團隊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會不會欣賞同學的成就呢? 善待他人 學會欣賞 我為___________同學的勤奮喝彩,他(她)_________________ 我為___________同學的愛心喝彩,他(她)_________________ 我為___________同學的機智喝彩,他(她)_________________ 我為___________同學的勇敢喝彩,他(她)_________________ 我為___________同學的細心喝彩,他(她)_________________ 我為___________同學的堅強喝彩,他(她)_________________ 小結:學會欣賞他人,真心為他人喝彩,我們就能和各種人愉快相處。 材料分析: 甲對乙的學習成績表現出輕視的神態,在言行上嘲諷乙,對乙造成了傷害。后來,甲在一次考試中失利,遭到丙的冷言冷語,甲的心里很難受。 討論:假如你是甲,從傷害別人到被人傷害,你從中悟出什么道理? 小結:我們都知道受傷害是痛苦的,我們誰都不想受到傷害,將心比心,我們也應該避免去傷害別人,造成別人痛苦。 3、將心比心就是不傷害別人 (板書) 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情愿、不接受的事情,就不能推給他人,讓他人去承受。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就能融洽、友善地與人相處。 三、總結,并板書 1.將心比心是與人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 (1)將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難 (2)將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 (3)將心比心就是不傷害別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做練習
2.3與人為善教案 篇2
教學重點:善良的內涵教學難點:將心比心是與人為善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無私的愛心;認識助人為快樂之本,培養與人為善的品質需要付諸于助人和奉獻的實際行動。
2、能力目標:懂得“將心比心”的道理,主動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覺悟目標:培養學生形成對善良、仁愛、理解、寬容等高尚品質的共鳴和認同,使學生懂得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則,提高助人為樂的精神境界。教學設計:講授法、討論法等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堂類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復習提問:善良的內涵是什么?導入新課:問:1、生活中你幫助過他人嗎?你的心情怎樣?2、生活中你受到別人的幫助嗎?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學生討論(略)教師指出:幫助他人,不僅是為了別人的需要,也是我們內心情感的需要,對于一個自尊的人來說,給予會比接受更快樂。聯系一只手套的故事,分析女老板的言行,她的言行雖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善舉,卻體現了一顆美好心靈中可愛的愛心。故事的結尾告訴我們: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助人是快樂的,付出得越多,內心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強。問:與人為善要求我們平時該怎么落實到行動上呢?指出:將心比心是與人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學生閱讀《永遠的內疚》一文,領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在與人相處中以善意待人,不能傷害他人,促使學生更自覺地培養與人為善的品質。投影:助人為樂的華佗的故事布置學生討論探究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學生討論(略)教師指出:1、將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難。遇事能夠替別人著想。2、將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3、將心比心就是不傷害別人投影: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傷害他人的惡習(略)角色替換:這些惡習對人們有什么傷害?假如是你,你能承受這樣的傷害嗎?投影:身臨其境—你碰到下列情形,你會怎么做?教師小結: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與善良格格不入的心態和言行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最后,小結本課內容
2.3與人為善教案 篇3
2.3與人為善
教學目標:
1、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無私的愛心;認識助人為快樂之本;懂得“將心比心”的道理,主動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2、培養學生形成對善良、仁愛、理解、寬容等高尚品質的共鳴和認同,對自私狹隘、冷酷無情、損人利己行為的否定和拒絕;使學生懂得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做一個誠摯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
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故事導入: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毗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內種了西瓜,涼亭的亭卒勤鋤草,勤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亭的亭卒懶惰,瓜秧又細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涼亭的瓜秧全部扯斷,梁人發現后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并準備把楚國的瓜秧扯斷。宋就說“楚人這樣很卑鄙。可是我們明明不愿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么要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偷偷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的好。”亭卒覺得宋就的話有道理,就照辦了。楚人發現每天瓜地都被澆過,而且是梁人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后,既感到慚愧又非常敬佩,把這件事上報給楚王。楚王聽后,深為梁國修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備重禮送給梁國,以示自責,表示酬謝。結果,原本敵對的兩國成為友好鄰邦。
討論:1、梁楚瓜秧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 加以概括。
2、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說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含義。
學習心靈導航第一節
一、善良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板書)
1、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板書)
2、善良是無私的(板書)
3、 與人為善要是非分明(板書)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書)
5、善良要見諸行動(板書)
在辨別中學會選擇:
1、 放學的路上,當你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時,你該怎么辦?
2、 老師表揚小欣、小軍和小云攙扶老奶奶過馬路并讓他們談談當時的想法。小欣說:“老師號召我們學雷鋒做好事,并要統計誰做的多,我不想落后。”小軍說:“這老奶奶是我們家鄰居,她家里有許多好看的圖書。我想以后能經常去她家看書。”小云說:“我什么也沒想,只是看著老奶奶一個人過馬路很危險,所以上去扶一扶她。”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么?
3、 有人沉溺于賭博,負債累累,向你求借,你會幫他嗎?
4、 當你的同學遇到學習困難向你尋求幫助而你此時正忙時,你該怎么辦?
5、當你看到有人對你的同學起外號時,你該怎么辦?
第二課時
社會風景:《一只手套》
過程指導:第一步,分角色朗讀:
第二步,分小組討論書中提出的問題,并做好記錄;
第三步,教師分別提問,學生在交流中互相補充。
第四步,教師進行點評。
學習心靈導航第二、三節
二、幫助他人,體驗生命的快樂(板書)
1、給予會比接受更快樂(板書)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獲(板書)
三、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板書)
1、 將心比心是與人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板書)
2、 將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難(板書)
3、 將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板書)
4、 將心比心就是不傷害別人(板書)
閱讀與感悟:
材料一:《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思考:1、為什么她不是一般的慈善家?
2、通過閱讀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你認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應該有什么改變嗎?
材料二:《永遠的內疚》
思考: 1、作者為什么感到永遠的內疚?
2、請結合“心靈導航”,談談你如何評價作者對田老師的所作所為?
實踐與評價:
活動一:學生前往福利機構參觀訪問,切身感受弱勢群體的需要外界幫助的情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
活動二:收集在我們生活中許多與人為善的溫暖感人的故事,并向同學宣傳。
活動三:調查并收集生活在我們周圍需要我們幫助而我們又有能力給予幫助的人的信息,使我們的愛心能夠付諸于行動。
2.3與人為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領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3、懂得對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應施加于人。
4、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過程與方法:
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學生排練小品,布置學生在課外通過各種方式(上網、看書、詢問長輩等)收集與人為善、理解和寬容他人的事例,為開展課堂教學做準備。課堂上,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活動情境,如表演小品、講述故事、開展小組辯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體驗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處世之道,并且把這種感受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對己對人所帶來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從情感體驗上,啟發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他人的感受,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內化。
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的教學,主要采取學生探究、教師點撥的互動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課內容涉及的`題材,要讓學生廣泛收集;課內教學突出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反思。課外要求學生身體力行。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品表演、相關事例和故事。
教師準備:小品或游戲的道具;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各種方法,導入新課。
1、 建議一:創設情境,小品導入。(小品可以是書上的《取綽號》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師自編的,如《一支筆的“風波”》
2、 建議二:列舉事例導入。可以是教師列舉生活實例,也可以讓學生說說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導他們正確規因,提出課題: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3、 建議三:啟發導入。由教師講述《電梯里的鏡子》的故事,啟發學生,引出課題。
根據主客觀條件,教師可以選擇自己得心應手的方法導入新課,這樣,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變,使教學更加貼近教師的實際,有利于教師發揮個人的教學特長,體現教師教學風格和特色。
活動一: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讓學生討論:下面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樣想?怎樣做?(三個事例)討論后教師分別出示三個“溫馨提醒”,然后請學生結合學校中的情況說明“起外號”的現象;結合各自的情況談“被捉弄”的經歷及自己的體驗。
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通過學生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親身感受,用事實說明對待他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
活動二: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母親的“管教”》。之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情景劇形式活潑,具有直觀性的特點,易被學生接受,使學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換位思考,如何進行換位思考,給學生以開闊的視野。
活動三:故事續演
教師提供故事開始:李靜和劉曉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練字、畫畫。有一次李靜不小心,把劉曉慧的參展畫給弄臟了。然后讓學生自愿組合,續演故事結局,并說明選擇理由。
“故事續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故事結局的不確定性可以給學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間和發揮空間。
通過學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選擇這個故事結局的理由,啟發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他人的感受,促進學生道德認識內化。
活動四:火眼金睛
要求學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種接納、寬容和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同學身上的閃光點。
以“欣賞”為題材的活動可以使學生明白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應多持欣賞的態度,多一份欣賞,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愛心。在活動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賞他人。這也是與人為善的更高要求。
活動五:現學現用
教師出示案例,讓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然后教師小結。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學生學習的收獲,也可以給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意識。
活動六:書上得來
交流并學習名人名言,體會其中的含義。
以名人名言來勉力學生,使課堂所講的道理更加深刻,易于學生接受和感悟。
活動七:身體力行
教師布置選擇性作業:
1、把今天學習的心得體會,講給父母聽。
2、主動做一件為他人著想的事,想一想,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3、與班上對自己有意見的同學交心,征求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并談出自己對他們的看法,主動消除誤會。
布置彈性作業,可以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可以實現教師的分層次教學。
活動八:詩情畫意
教師出示短詩,與學生共勉。
融詩歌藝術于思想品德的課堂,可以增加教學的形式美,同時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課小結
在《愛的奉獻》的歌聲中教師做小結,音量由小到大,最后大家齊聲高歌。
教師用富有號召力和感染力的語言做新課小結,用音樂渲染教學氣氛,結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