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教案(精選3篇)
《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人在社會中的多重身份一、教材分析1、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知識目標:明確一個人首先是公民,這是他的基本社會身份;懂得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每個人有多種社會身份,并且明確人們的社會身份是會發生變化的。能力目標:理解社會身份不同,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理解自己的社會身份,進而產生和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情感。2、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教學重點:懂得一個人往往同時具有多種身份教學難點:不同的社會身份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3、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本課是第八單元《對社會負責》中的第三課。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理解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公民)在社會生活和合作中兼有多重身份,每種特定的身份都對應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從而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索和體會自己的多重社會身份。二、學生分析針對的問題:八年級的學生一般對自己的社會身份已經有所體會,但對在復雜社會關系中的多重社會身份還不了解,學生也能理解應負責任,但對兼有多種身份,應負多種社會責任還體會不深。如:知道為人子女對父母應負責任,也意識到父母為自己的付出,有將來回報父母的樸素情感,但這種情感大多停留在感情層面,尚未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學生的需要: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理解自己的社會身份,進而產生和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情感。三、綜合設計思路[教學過程]1、展示名人海報學生介紹自己的海報,著重介紹他的社會身份。2、“我”的社會身份觀察"探究園"中的三幅照片,思考:(1)你雖然尚未成年,你已兼有哪些不同的社會身份?(2)你還能舉例自己擁有的其他社會身份嗎?學生得出:人在社會中擁有多重身份。(3)你的多重社會身份是哪些因素決定的?你基本社會身份是什么?(4)將來你成年了,你的社會身份會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學生得出:人們的社會身份是會發生變化的,這是因為他社會環境或他參與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3、材料透視閱讀課本p89“一位sars患者公開信”的內容(1)找出信中涉及的人的社會身份。(2)說出這些社會身份的人各自應承擔的社會責任。(3)播放flash—當sars來臨時。(4)在預防sars方面,你該盡什么社會責任?學生討論后歸納:不同的社會身份應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歸納學生發言:我們每個人都有擁有多重身份,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人就要負責任。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如: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醫生的責任是救死扶傷,父母的責任是撫養子女……,那么,作為學生,子女,我們的責任又是什么呢?4、實話實說:我曾經負責任的歷或我曾經不負責任的經歷,現在想起這些你有何感想?5、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第二課時 社會責任及負責任需要承擔的代價一、教材分析1、對教學目標的分析知識目標:明白什么是責任,負責及社會責任,一個人同時具有多種社會身份,而每種社會身份都要求他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理解負責任的意義和代價。能力目標:認識負責任需要承擔代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懂得關心和愛護別人,為集體貢獻力量,關愛社會,奉獻社會,逐步樹立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能逐步體驗到負責任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2、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教學重點:不同的社會身份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教學難點:負責任需要承擔代價。3、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社會身份。本課時要使八年級學生對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社會身份應負的責任有初步的比較全面的認識,并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負責任的意義以及要承擔的代價。二、學生分析針對問題:八年級的學生由于教育與生活經驗積累,已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責任,例如能夠完成學習任務,能夠孝敬父母,照顧老人,保護幼者等等,對“責任”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責任意識,未能深刻認識到責任與代價的關系,沒有深刻體會到責任是不可逃避的,不可推卸的,對負責任需要承擔的代價的范圍,內容了解很少,還不懂得負責任是一個人的立身之道,能體現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學生需要:對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社會身份應負的責任有初步的比較全面的認識,并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負責任的意義以及要承擔的代價。三、綜合設計思路[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于社會身份和社會責任的會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生活中,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盡哪些責任呢?2、我的社會責任: (1)在學校—— (2)在家里—— (3)在社會——3、社會調查:(1)這些現象看似小事,與學習無關,卻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小事中體現的社會責任。針對上述現象,分析我們應負的社會責任。(2)在上述現象中,選擇你最有感觸的一點,談談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見聞。設計意圖:意在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反思青少年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的日常行為。4、探究根源:這些不良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分析:不重視,怕麻煩,怕吃苦,……不誠實,虛榮……得出:負社會責任要承擔代價5、小品表演:《負起責任》小品中的甲負起了什么社會責任?付出了什么代價?對你有什么啟示?6、小陳的苦惱:(1)你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嗎?你是怎么解決的?(2)請你幫小陳出謀劃策。要負責任的做好集體的事,就要你把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放在一邊。7、一個真實的故事:播放flash在優美的畫面和凄美的音樂聲中,為了社會責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 的角色,這些不同的角色讓我們承擔著 各種各樣的責任。我想我們現在分內應該做的也能夠做好的事情,首先就是完成學習任務,為以后走上社會更好地履行我們的責任做好準備。此外,在家庭中,我們要盡力幫助父母;在學校里,我們要遵守學校紀律,積極為集體服務,這些都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應該具備的責任。8、向榜樣學習 《他們這樣感動了中國》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本課內容許多是重復的,不知如何突破。2,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教學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何利用思想品德教材發揮教材的引導功能。
《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教案 篇2
8.3 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明確一個人首先是公民,這是他的基本社會身份。
②了解社會身份的含義,懂得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每個人有多種社會身份,并明確人們的社會身份是會發生變化的;明白什么叫社會責任,理解社會身份不同承擔的責任也不同。理解負責任的意義和代價。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多個角度理解自己的社會身份,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情感,懂得責任是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樹立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觀。
【學生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自己的社會身份已經有所體會,但尚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多種社會身份以及相應的社會責任,對負責任的意義,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沒有深刻理解。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一個人往往同時具有多種社會身份,相應也有多種社會責任。
教學難點:負責任需要承擔代價。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與設計思路】
知識探究
一、人在社會中的多重身份
1.社會身份的含義:指人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所處的地位。
2.每個人都有多重社會身份
觀察“探究園”中的三幅圖片,思考:
(1)你雖然尚未成年,你已兼有哪些不同的社會身份?還能列舉出自己擁有的其他社會身份嗎?
在家里――父母的子女;在學校――老師的學生;在村里――居民或村民;在商店――顧客;在公交車上――乘客;在公園里――游客;……
(2)你的多重社會身份是哪些因素決定的?你的基本社會身份是什么?(公民)
(3)將來你成年了,你的社會身份會發生什么變化?(成了丈夫或妻子,成了父母或母親…)為什么?(因為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或他參與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
3.人們的社會身份是會發生變化的
二、不同的社會身份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1.責任和負責的含義
2.社會身份不同,社會責任也不同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如: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醫生的責任是救死扶傷,父母的責任是撫養子女……,那么,作為學生、子女,我們的責任又是什么呢?
說一說:
我的責任:(1)在學校——(2)在家里—— 哪些做得比較好,哪些做得還不夠?
在家庭中,我們要盡力幫助父母、孝敬父母;在學校里,我們要遵守學校紀律,努力學習,積極為集體服務,這些都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應該具備的責任。
社會調查大展示:
在一次社會調查中,同學們發現了很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跡,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當這些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不良現象集中起來時,大家頗為感慨。以下是社會調查中記錄的一些不良現象和行為:
(1)有些同學看到同學無辜被欺負,卻視而不見,只怕招惹麻煩。
(2)有些同學輪到值日時,出錢雇其他同學代勞,或是敷衍逃避。
(3)有些同學考試經常作弊,甚至以技術高超為榮,沾沾自喜地“傳授”給低年級同學。
(4)有些同學看不起成績不佳、家境貧寒的同學,不愿與他們交往。
(5)有些同學不愿意在公開場合與在家務農的父母說話,嫌父母沒地位。
(6)有些同學花錢大手大腳,超前消費,相互攀比。
這些現象看似小事,與學習無關,卻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小事中體現的社會責任。針對上述現象,分析我們應負的社會責任。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
(1)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2)勞動的義務(責任)
(3)誠實守信
(4)團結友善
(5)孝敬父母
(6)勤儉節約
小結:每一種身份都意味著一種責任,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負有道義上的責任,請看:
道義大看臺:
李學生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
今年2月20日,為搶救兩名兒童,在溫州務工的河南籍青年李學生獻出了年僅37歲的生命。當天,在金溫鐵路溫州黃龍段馬坑隧道道口,面對呼嘯而來的列車,兩個正在鐵軌上玩耍的小孩被嚇得驚慌失措。這時剛好路過的李學生毫不遲疑地飛身跑到鐵軌中間,右手抓住小男孩就往鐵軌外面甩,同時左手去抓較遠的小女孩,就在李學生剛抓到小女孩時,被飛馳的火車迎面撞飛,不幸犧牲。質樸的李學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動億萬人的贊歌,他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中國,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人們紛紛慷慨解囊,真情相助,近一個月來,社會各界自發為其家屬捐款23萬元。
學生討論回答:
1、李學生的行為是不是法律規定必須要做的?他的行為體現了什么?他的行為有什么意義?
3.在某些情況下,個人還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道義上的責任包括:誠信、高尚的品格、勇敢、奉獻的精神。在偶發的情況下,當別人提出請求,而自己又作出了某種承諾,這就形成一種責任,這是偶然形成的也要去履行,這是道義上的責任。當看到別人被邪惡傷害,處在危險之中,盡管別人沒有提出請求,自己也沒有作出什么承諾,可以說沒有形成責任,但出于道德良知,出于正義感,也自動地挺身而出,出手相助,這是道義責任的最高表現,這種責任心最能體現人性的高貴和光輝。
2、你還能說出感動中國的人物嗎?
(見:“閱讀與感悟”p93-96,提供網址: )
出謀劃策:“小陳的苦惱” (見教材p92-93)
小陳該怎么辦?你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過類似的問題嗎?你是怎么做的?
小結:要負責任地做好集體的事,就要暫時把個人興趣和愛好放在一邊,或者采取一些辦法,求得兩者的平衡。
三、負責任需要承擔代價
負責任要承擔代價,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甚至金錢,需要承擔某些精神上的代價,還需要放棄一些個人的興趣和利益。
1.(1)負責任需要付出時間、精力。例:學生搞好學習,成人做好工作,教師教育學生等。此外,有時還需要付出金錢。如父母經濟上要支持孩子讀書,撫養孩子做人;成人要贍養父母,還有意外傷人都要付出金錢。
(2)負責任還需要承擔某些精神上的代價。
其原因一是有些雖然是責任,但是不情愿的,做起來就不愉快,就會有精神壓力,付出精神代價。例如:在學校,老師要班干部去輔導后進生,但有些后進生不易溝通,不接受幫助,這就造成不愉快,但又非做不可,就造成精神上的壓力。二是因能力有限,信心不足,生怕做不好,也會造成精神上的壓力。例如:在學校,老師推薦學習較好的學生參加省、市學科比賽,這是老師、學校給自己的責任,自己因擔心考不好,影響學校榮譽,也會形成精神上的壓力,即承擔精神上的代價。
(3)負責任還需要放棄一些個人的興趣和利益。
例如:學生的主要責任就是好好學習,提高成績。當期末考試快到了,為了爭取好的成績,應該將主要精力投放到復習上,這就需要暫時放棄一些與考試無關的娛樂活動等。
2.責任是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和對自己負責是一致的。
在我們為別人負責的同時,別人也在為我們負責。我們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社會、國家對我們負責,三者相輔相成。例如,在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是教書育人、培養新人;學生對老師的責任是尊師重教,聽從教導;社會、國家的責任是支持學校、發展教育;學生對國家的責任是發揮才智,建設強國。可見,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和對自己負責是一致的。
名言賞析:
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不認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美]劉易斯
問: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課堂小結: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不同的社會身份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負責任是一個人的立身之道,只有我們人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身份,人人都負起社會責任,才能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
課堂練習:《每課三練》p64-65 作業:《探究在線》8.3的練習
《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教案 篇3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
播放和欣賞甘蘋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flash(見附錄)。師:是什么促使她這么做的?導入“責任”(設計意圖:視聽結合,號召“各種感官”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二、你說我說話“責任”:
1、比一比:看哪一小組說出有關責任的句子最多?(設計意圖: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找到新舊知識聯系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填一填:我的責任。
3、說一說:哪些做得比較好,哪些做的還不夠。
三、社會調查大展示:
在一次社會調查中,同學們發現了很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跡,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當這些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不良現象集中起來時,大家頗為感慨。以下是社會調查中記錄的一些不良現象和行為:
社會身份
子女
學生
公民
社會責任
1)有些同學看到同學無辜被欺負,卻視而不見,只怕招惹麻煩。
2)有些同學輪到值日時,出錢雇其他同學代勞,或是敷衍逃避。
3)有些同學考試經常作弊,甚至以技術高超為榮,沾沾自喜地“傳授”給低年級同學。
4)有些同學看不起成績不佳、家境貧寒的同學,不愿與他們交往。
5)有些同學不愿意在公開場合與在家務農的父母說話,嫌父母沒地位。
6)有些同學花錢大手大腳,超前消費,相互攀比。
……
(1)這些現象看似小事,與學習無關,卻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小事中體現的社會責任。針對上述現象,分析我們應負的社會責任。
學生分組討論
歸納:
1)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2)勞動的義務(責任)
3)誠實守信
4)團結友善
5)孝敬父母
6)勤儉節約
(2)在上述現象中,選擇你最有感觸的一點,談談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見聞。(設計意圖:
1、意在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反思青少年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的日常行為。
2、社會調查本身是對社會負責的行為。)
師:每一種身份都意味著一種責任,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負有道義上的責任,請看
四、道義大看臺:
1、出示李學生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感動了中國(見附錄)學生討論回答:李學生的行為是不是法律規定必須要做的?他的行為體現了什么?他的行為有什么意義?
2、你還能說出感到中國的人物嗎?(設計意圖:從具體的事例中讓學生感受到道義上的責任心最能體現人性的高貴和光輝,及負責任的意義。)
五、小品表演:《負起責任》(見附錄)
小品中的少年負起了什么社會責任?付出了什么代價?對你有什么啟示?
六、出謀劃策:(見教材)
小陳該怎么辦?你日常生活中也碰到過類似的問題嗎?你是怎么做的?(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負責任要承擔代價,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需要承擔某些精神上的代價,還需要放棄一些個人的興趣和利益)
七、名言賞析:
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不認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美]劉易斯
問: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八、課堂小結: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不同的社會身份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在我們為別人負責的同時,別人也在為我們負責,只有我們人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身份,人人都負起社會責任,才能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