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精選15篇)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對同學們收集的一些案例材料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推進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步,分析什么是違法行為。
首先,由課代表展示各組同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著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進行總結概括。
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一)"
案例1:管某惡意撥打110
案例2:成克杰案
案例3:胡長清案
案例4:拾金而昧
案例5:劉某長期不繳納稅款
教師總結: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第二步:分析違法行為的類別
展示案例:(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二)")
案例1:綁架案
案例2:中學生搶劫案
案例3: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遭侵權
案例4:兩名中學生散漫無聊,以撥打110取樂,被公安機關查處。
教師引導同學思考,請同學們對以上違法行為進行分類。
同學們發言。
教師概括總結:
案例1中的趙某和李某等人結伙綁架人質,勒索人民幣4萬元,其行為已構成了綁架罪;案例2中的中學生實施的是暴力搶劫,而且是團伙作案,只因對方未帶錢而未遂,但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案例1和案例2中的行為都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已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稱之為犯罪。
案例3中太平洋廣告影視公司的行為侵害了中央電視臺的著作權,屬于民事侵權行為。案例4中的兩名中學生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其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案例3和案例4中行為人的行為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稱之為一般違法行為。
所以,從行為所違反的法律類別上,可以把違法行為作以下劃分:
其中刑事違法行為又稱為犯罪行為,而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則屬于一般違法行為。
第三步: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一框題中只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因為下一框題中將對犯罪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違法行為----受行政制裁(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在同學中,往往存在著"一般違法行為不要大驚小怪,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思想誤區,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場小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認識到違法行為的嚴重性。
討論:一般違法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討論過程:略。
教師總結:一般違法行為雖然不像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干擾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所以一般違法行為也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小結:
今天學習了:①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②違法行為的類別: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三類。③一般。④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2
第七課 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教學內容:第一方框
教學目的:1、什么是違法行為。
2、違法行為的類別。
3、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學習違法行為的有關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防微杜漸,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教學重點:1、違法行為的含義。
2、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教學難點 :
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違法行為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第六課的內容了解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從這 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七課《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本課由引言和三個框題組成,現在同學們迅速瀏覽一下引言部分,了解本課所要學習的 內容。
2、引言總觀全文,主要學習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違法犯罪要受到什么處罰等知識,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三、講讀課文:
1、現在我們學習第一框題(板書)
2、教師明確提出教學目的,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提問:那么什么是違法行為呢?
通過兩個例子總結出: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法行為。(板書)
根據“議一議”的問題,重點理解“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
4、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掌握了違法行為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學習違法行為的類別。
教師提問:根據違背法律的不同,違法行為的類別有那些呢?
學生回答:A違憲行為 B刑事違法行為 C民事違法行為 D行政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分析總結每一個違法行為的含義及相關的例子。
5、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教師根據違法行為的類別A、B為嚴重違法行為,C、D為一般違法行為,
引出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
教師提問: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是什么?(板書)
學生回答:觀點①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②沒有觸犯刑法。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為什么也要受到制裁呢?
解決“議一議”的問題。
學生回答:觀點①回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②還可能發展為犯罪。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要受到制裁,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學生回答:①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②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
教師對這兩方面進行展開分析說明。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框題的內容,了解了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五、課堂練習:課前已發給學生。
六、布置作業 :①違法行為的含義。②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制裁。
七、板書設計 :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
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對同學們收集的一些案例材料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推進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步,分析什么是違法行為。
首先,由課代表展示各組同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著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進行總結概括。
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一)"
案例1:管某惡意撥打110
案例2:成克杰案
案例3:胡長清案
案例4:拾金而昧
案例5:劉某長期不繳納稅款
教師總結: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第二步:分析違法行為的類別
展示案例:(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二)")
案例1:綁架案
案例2:中學生搶劫案
案例3: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遭侵權
案例4:兩名中學生散漫無聊,以撥打110取樂,被公安機關查處。
教師引導同學思考,請同學們對以上違法行為進行分類。
同學們發言。
教師概括總結:
案例1中的趙某和李某等人結伙綁架人質,勒索人民幣4萬元,其行為已構成了綁架罪;案例2中的中學生實施的是暴力搶劫,而且是團伙作案,只因對方未帶錢而未遂,但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案例1和案例2中的行為都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已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稱之為犯罪。
案例3中太平洋廣告影視公司的行為侵害了中央電視臺的著作權,屬于民事侵權行為。案例4中的兩名中學生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其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案例3和案例4中行為人的行為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稱之為一般違法行為。
所以,從行為所違反的法律類別上,可以把違法行為作以下劃分:
其中刑事違法行為又稱為犯罪行為,而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則屬于一般違法行為。
第三步: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一框題中只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因為下一框題中將對犯罪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違法行為----受行政制裁(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在同學中,往往存在著"一般違法行為不要大驚小怪,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思想誤區,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場小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認識到違法行為的嚴重性。
討論:一般違法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討論過程:略。
教師總結:一般違法行為雖然不像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干擾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所以一般違法行為也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小結:
今天學習了:①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②違法行為的類別: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三類。③一般。④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對同學們收集的一些案例材料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推進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步,分析什么是違法行為。
首先,由課代表展示各組同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著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進行總結概括。
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一)"
案例1:管某惡意撥打110
案例2:成克杰案
案例3:胡長清案
案例4:拾金而昧
案例5:劉某長期不繳納稅款
教師總結: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第二步:分析違法行為的類別
展示案例:(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二)")
案例1:綁架案
案例2:中學生搶劫案
案例3: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遭侵權
案例4:兩名中學生散漫無聊,以撥打110取樂,被公安機關查處。
教師引導同學思考,請同學們對以上違法行為進行分類。
同學們發言。
教師概括總結:
案例1中的趙某和李某等人結伙綁架人質,勒索人民幣4萬元,其行為已構成了綁架罪;案例2中的中學生實施的是暴力搶劫,而且是團伙作案,只因對方未帶錢而未遂,但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案例1和案例2中的行為都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已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稱之為犯罪。
案例3中太平洋廣告影視公司的行為侵害了中央電視臺的著作權,屬于民事侵權行為。案例4中的兩名中學生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其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案例3和案例4中行為人的行為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稱之為一般違法行為。
所以,從行為所違反的法律類別上,可以把違法行為作以下劃分:
其中刑事違法行為又稱為犯罪行為,而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則屬于一般違法行為。
第三步: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一框題中只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因為下一框題中將對犯罪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違法行為----受行政制裁(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在同學中,往往存在著"一般違法行為不要大驚小怪,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思想誤區,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場小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認識到違法行為的嚴重性。
討論:一般違法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討論過程:略。
教師總結:一般違法行為雖然不像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干擾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所以一般違法行為也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小結:
今天學習了:①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②違法行為的類別: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三類。③一般。④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
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對同學們收集的一些案例材料進行展示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推進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步,分析什么是違法行為。
首先,由課代表展示各組同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著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進行總結概括。
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一)"
案例1:管某惡意撥打110
案例2:成克杰案
案例3:胡長清案
案例4:拾金而昧
案例5:劉某長期不繳納稅款
教師總結: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第二步:分析違法行為的類別
展示案例:(案例詳見擴展資料"案例分析(二)")
案例1:綁架案
案例2:中學生搶劫案
案例3: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遭侵權
案例4:兩名中學生散漫無聊,以撥打110取樂,被公安機關查處。
教師引導同學思考,請同學們對以上違法行為進行分類。
同學們發言。
教師概括總結:
案例1中的趙某和李某等人結伙綁架人質,勒索人民幣4萬元,其行為已構成了綁架罪;案例2中的中學生實施的是暴力搶劫,而且是團伙作案,只因對方未帶錢而未遂,但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案例1和案例2中的行為都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已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稱之為犯罪。
案例3中太平洋廣告影視公司的行為侵害了中央電視臺的著作權,屬于民事侵權行為。案例4中的兩名中學生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其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案例3和案例4中行為人的行為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稱之為一般違法行為。
所以,從行為所違反的法律類別上,可以把違法行為作以下劃分:
其中刑事違法行為又稱為犯罪行為,而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則屬于一般違法行為。
第三步: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一框題中只重點分析一般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因為下一框題中將對犯罪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違法行為----受行政制裁(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在同學中,往往存在著"一般違法行為不要大驚小怪,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思想誤區,所以在這一部分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場小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認識到違法行為的嚴重性。
討論:一般違法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討論過程:略。
教師總結:一般違法行為雖然不像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干擾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所以一般違法行為也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小結:
今天學習了:①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②違法行為的類別: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三類。③一般。④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6
教學內容:第一方框《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教學目的:1、什么是違法行為。
2、違法行為的類別。
3、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學習違法行為的有關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防微杜漸,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教學重點:1、違法行為的含義。
2、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教學難點 :
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違法行為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第六課的內容了解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從這 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七課《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本課由引言和三個框題組成,現在同學們迅速瀏覽一下引言部分,了解本課所要學習的 內容。
2、引言總觀全文,主要學習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違法犯罪要受到什么處罰等知識,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三、講讀課文:
1、現在我們學習第一框題《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2、教師明確提出教學目的,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提問:那么什么是違法行為呢?
通過兩個例子總結出: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法行為。(板書)
根據“議一議”的問題,重點理解“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
4、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掌握了違法行為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學習違法行為的類別。
教師提問:根據違背法律的不同,違法行為的類別有那些呢?
學生回答:A違憲行為 B刑事違法行為 C民事違法行為 D行政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分析總結每一個違法行為的含義及相關的例子。
5、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教師根據違法行為的類別A、B為嚴重違法行為,C、D為一般違法行為,
引出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
教師提問: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是什么?(板書)
學生回答:觀點①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②沒有觸犯刑法。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為什么也要受到制裁呢?
解決“議一議”的問題。
學生回答:觀點①回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②還可能發展為犯罪。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要受到制裁,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學生回答:①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②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
教師對這兩方面進行展開分析說明。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框題的內容,了解了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五、課堂練習:課前已發給學生。
六、布置作業 :①違法行為的含義。②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制裁。
七、板書設計 :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7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教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能力目標
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組織學生觀看投影片:
(投影一):初中學生孫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丟東西,居民意見很大,孫某認為是租房的外地菜販子所為,于是萌發了報復“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結伙攔劫、打傷過往的外地菜販子,共搶人民幣幾千元。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263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處孫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臨時工劉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廳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務小姐催他結賬,劉某卻說“我沒錢!”被保安人員拖出歌廳。劉某對此不滿,早7時,他撥打110稱:“有4名男青年持刀搶走我人民幣7000元、手機一部。”公安機關查明事實后,以撥打110取樂,滋擾公安機關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將其拘留。
(投影三):課本P93頁第二個案例。
提問:(1)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孫某、劉某、朱某的行為有什么共同之處?
(2)朱某認為:“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有什么不對?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1)使學生在發現共同點的過程中,引起對本節課要學習內容的思考;(2)從學生認識上的困惑點入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在擴散性思維的過程中,使學生在整體結構上把握本課時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孫某、劉某、朱某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因為他們的行為都未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其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朱某認為:“拾到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只有靠誠實勞動獲得的財產,才是合法財產。朱某的行為不僅是要受到輿論譴責的道德問題,同時也是違法行為。因為,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朱某的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不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原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朱某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
孫某、劉某、朱某的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為什么不同?這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1、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板書)
(教師提示)應該注意的是,違法行為指的是行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違法表現。違法的概念應從廣義上理解,即凡是違反了憲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提問: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孫某、劉某、朱某、都是違反同一類別法律的違法行為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孫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刑法第263條規定,所以是刑事違法行為,也就是犯罪行為。
劉某的行為是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則的行為。 哪些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呢?例如:市民管理法規、森林法規、環保法規、交通管理法規、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等。朱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
2、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1)違憲法行為就是違反憲法的行為。(板書)
(2)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3)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4)行政違法行為就是違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為。(板書)
提問:投影一中的孫某的違法行為與投影二中的劉某和投影三中朱某的違法行為相比有哪些不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孫某搶劫傷人,違法情節嚴重,對社會危害較大,已經觸犯刑法,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叫做犯罪。
投影二、三中的劉某和朱某,撥打110取樂、拾物不還、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叫做一般違法行為。
3、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提問:投影二、三中的劉某和朱某的行為沒有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為什么也要給予制裁?(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劉某和朱某的違法行為雖然不像孫某的違法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干擾了公安機關正常執行公務,影響了蘇某的正常生活,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
提問:劉某、朱某由于違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處罰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朱某不返還蘇某手表是他違反民法通則,要承擔民事責任。
(1)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板書)
劉某打110取樂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行政違法行為,受到公安機關的拘留是行政處罰。
(2)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板書)
行政制裁有兩種形式: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依據國家行政法規,對犯有違法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措施。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門、林管部門、環保機關、公安機關等。(根據學生情況,教師可補充行政處罰的種類,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行政處罰有:警告、沒收、罰款、責令賠償損失、行政拘留等。
提問:中學生王某因與同學打架,被學校給予記大過處分,這是行政處罰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學校給予王某的記大過處分不是行政處罰,是行政處分。因為學校不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行政處罰的權力。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1)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2)違法行為的類別: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三類;(3)一般違法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制裁;(4)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8
認知目標
1、懂得違法行為的含義;
2、知道違法行為的類別;
3、理解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能力目標
能結合違法的有關案例,正確判斷什么是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應受到什么制裁,提高辨別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學習違法的有關知識,知道違法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增強法制觀念。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9
第七課 第一框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本課概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集中介紹我國法律具有制裁違法、懲處犯罪的功能。使學生認識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罰犯罪的有力武器,它在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本課知識結構
第一框:違法行為:知道違法行為的涵義、類別,強調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框:犯罪與刑罰:知道刑法、犯罪、刑罰,重點對學生進行刑法教育。
第三框:依法懲治犯罪:本框側重聯系實際,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
3、總體教法建議
在講清法律常識的同時,輔助其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如收集自己周邊違法、犯罪的案例,聆聽司法部門領導或工作人員的報告;借助教學手段,如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網絡等,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增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2、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重點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導入 新課]
教師介紹以下案例:
(投影一)
2003年4月30日,河南省最大的門戶網站商都信息港上的BBS求醫問藥欄目出現了一個內容為“真的買不到食鹽了,食鹽與預防非典有關”的帖子,時值“食鹽治非典”謠言全國滿天飛,部分地區群眾瘋狂搶購食鹽時期,這一帖子的出現無疑加速了謠言的散布。鄭州市公安局網絡處立即查明該帖是一網民于4月29日17時48分在新密市登陸商都信息港發布的。新密市公安局很快查出發帖人為新密市某火車站電算站工作人員趙耀民,并將其抓獲。經訊問,4月29日晚,趙在值班時閑得無聊,便發了上述帖子。5月2日,新密市公安局依法對趙予以治安拘留。
(投影二)
2002年12月18日,被告人鞏俊恒酒后駕駛一輛機件不合格的出租汽車,在海淀區西三環主路出租汽車禁行的一條車道內行駛中,將在此處理交通事故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海淀交通支隊民警蔣革清撞倒,致蔣革清因顱腦損傷死亡。經交通支隊認定,鞏俊恒負此事故的全部責任。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考慮被告人鞏俊恒認罪態度較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判處被告人鞏俊恒有期徒刑二年。
(投影三)
蘇某在工廠浴室洗完澡后,忘記把自己的進口名牌手表帶走。當他想起來再去找時,手表已經不見了。經向當時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證實手表被本廠朱某拾獲。蘇某要求朱某歸還拾到的手表,朱某卻說:“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經本單位領導調解無效,蘇某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經過調查,認為朱某拾獲手表據為己有的情況屬實,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判決朱某限期歸還手表,否則賠償蘇某損失350元。
提問:
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趙耀民、鞏俊恒、朱某的行為有什么共同之處?
朱某認為:“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有什么不對?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他們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朱某認為:“拾到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只有靠誠實勞動獲得的財產,才是合法財產。朱某的行為不僅是要受到輿論譴責的道德問題,同時也是違法行為。因為,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朱某的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不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原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朱某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
他們的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為什么不同?
這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一、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一)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違法行為:是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板書)
提問: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都是違反同一類別法律的違法行為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趙耀民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鞏俊恒的行為已觸犯了刑法,是犯罪行為。
朱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
(二)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違憲行為:違反國家憲法的行為(板書)
刑事違法行為:違反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提問:投影二中的鞏俊恒的違法行為與投影一中的趙耀民和投影三中朱某的違法行為相比有哪些不同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鞏俊恒撞死交警,違法情節嚴重,對社會危害較大,已經觸犯刑法,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叫做犯罪。
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叫做一般違法行為。
(三)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提問: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的行為沒有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為什么也要給予制裁?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的違法行為雖然不像鞏俊恒的違法行為危害性大,但也影響了別人的正常生活,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
提問;趙耀民、朱某由于違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處罰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朱某不返還蘇某手表是他違反民法通則要承擔的民事責任。
1、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板書)
趙耀民在網上散步謠言,制造恐慌,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行政違法行為,受到公安機關的拘留是行政處罰。
2、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處罰。(板書)
(教師講述)。
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依據國家行政法規,對犯有違法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措施。
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門、林管部門、環保機關、公安機關等。
(根據學生情況,教師可補充行政處罰的種類,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行政處罰有:警告、沒收、罰款、責令賠償損失、行政拘留等。)
提問:中學生王某因與同學打架,被學校給予記大過處分,這是行政處罰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學校給予王某的記大過處分不是行政處罰,是行政處分。因為學校不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行政處罰的權力。
小結:今天學習了:(1)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2)違法行為的類別;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3)一般違法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處罰;(4)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0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教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能力目標
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組織學生觀看投影片:
(投影一):初中學生孫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丟東西,居民意見很大,孫某認為是租房的外地菜販子所為,于是萌發了報復“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結伙攔劫、打傷過往的外地菜販子,共搶人民幣幾千元。人民法院依據刑法第263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處孫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臨時工劉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廳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務小姐催他結賬,劉某卻說“我沒錢!”被保安人員拖出歌廳。劉某對此不滿,早7時,他撥打110稱:“有4名男青年持刀搶走我人民幣7000元、手機一部。”公安機關查明事實后,以撥打110取樂,滋擾公安機關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將其拘留。
(投影三):課本P93頁第二個案例。
提問:(1)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孫某、劉某、朱某的行為有什么共同之處?
(2)朱某認為:“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有什么不對?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1)使學生在發現共同點的過程中,引起對本節課要學習內容的思考;(2)從學生認識上的困惑點入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在擴散性思維的過程中,使學生在整體結構上把握本課時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孫某、劉某、朱某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因為他們的行為都未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其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朱某認為:“拾到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只有靠誠實勞動獲得的財產,才是合法財產。朱某的行為不僅是要受到輿論譴責的道德問題,同時也是違法行為。因為,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朱某的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不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原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朱某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
孫某、劉某、朱某的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為什么不同?這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1、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板書)
(教師提示)應該注意的是,違法行為指的是行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違法表現。違法的概念應從廣義上理解,即凡是違反了憲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提問: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孫某、劉某、朱某、都是違反同一類別法律的違法行為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孫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刑法第263條規定,所以是刑事違法行為,也就是犯罪行為。
劉某的行為是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則的行為。 哪些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呢?例如:市民管理法規、森林法規、環保法規、交通管理法規、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等。朱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
2、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1)違憲法行為就是違反憲法的行為。(板書)
(2)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3)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4)行政違法行為就是違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為。(板書)
提問:投影一中的孫某的違法行為與投影二中的劉某和投影三中朱某的違法行為相比有哪些不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孫某搶劫傷人,違法情節嚴重,對社會危害較大,已經觸犯刑法,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叫做犯罪。
投影二、三中的劉某和朱某,撥打110取樂、拾物不還、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叫做一般違法行為。
3、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提問:投影二、三中的劉某和朱某的行為沒有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為什么也要給予制裁?(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劉某和朱某的違法行為雖然不像孫某的違法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干擾了公安機關正常執行公務,影響了蘇某的正常生活,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
提問:劉某、朱某由于違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處罰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朱某不返還蘇某手表是他違反民法通則,要承擔民事責任。
(1)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板書)
劉某打110取樂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行政違法行為,受到公安機關的拘留是行政處罰。
(2)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板書)
行政制裁有兩種形式: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依據國家行政法規,對犯有違法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措施。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門、林管部門、環保機關、公安機關等。(根據學生情況,教師可補充行政處罰的種類,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行政處罰有:警告、沒收、罰款、責令賠償損失、行政拘留等。
提問:中學生王某因與同學打架,被學校給予記大過處分,這是行政處罰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學校給予王某的記大過處分不是行政處罰,是行政處分。因為學校不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行政處罰的權力。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1)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2)違法行為的類別: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三類;(3)一般違法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制裁;(4)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1
第七課 第一框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本課概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集中介紹我國法律具有制裁違法、懲處犯罪的功能。使學生認識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罰犯罪的有力武器,它在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本課知識結構
第一框:違法行為:知道違法行為的涵義、類別,強調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框:犯罪與刑罰:知道刑法、犯罪、刑罰,重點對學生進行刑法教育。
第三框:依法懲治犯罪:本框側重聯系實際,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
3、總體教法建議
在講清法律常識的同時,輔助其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如收集自己周邊違法、犯罪的案例,聆聽司法部門領導或工作人員的報告;借助教學手段,如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網絡等,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增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2、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重點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導入 新課]
教師介紹以下案例:
(投影一)
2003年4月30日,河南省最大的門戶網站商都信息港上的BBS求醫問藥欄目出現了一個內容為“真的買不到食鹽了,食鹽與預防非典有關”的帖子,時值“食鹽治非典”謠言全國滿天飛,部分地區群眾瘋狂搶購食鹽時期,這一帖子的出現無疑加速了謠言的散布。鄭州市公安局網絡處立即查明該帖是一網民于4月29日17時48分在新密市登陸商都信息港發布的。新密市公安局很快查出發帖人為新密市某火車站電算站工作人員趙耀民,并將其抓獲。經訊問,4月29日晚,趙在值班時閑得無聊,便發了上述帖子。5月2日,新密市公安局依法對趙予以治安拘留。
(投影二)
2002年12月18日,被告人鞏俊恒酒后駕駛一輛機件不合格的出租汽車,在海淀區西三環主路出租汽車禁行的一條車道內行駛中,將在此處理交通事故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海淀交通支隊民警蔣革清撞倒,致蔣革清因顱腦損傷死亡。經交通支隊認定,鞏俊恒負此事故的全部責任。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考慮被告人鞏俊恒認罪態度較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判處被告人鞏俊恒有期徒刑二年。
(投影三)
蘇某在工廠浴室洗完澡后,忘記把自己的進口名牌手表帶走。當他想起來再去找時,手表已經不見了。經向當時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證實手表被本廠朱某拾獲。蘇某要求朱某歸還拾到的手表,朱某卻說:“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經本單位領導調解無效,蘇某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經過調查,認為朱某拾獲手表據為己有的情況屬實,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判決朱某限期歸還手表,否則賠償蘇某損失350元。
提問:
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趙耀民、鞏俊恒、朱某的行為有什么共同之處?
朱某認為:“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有什么不對?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他們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朱某認為:“拾到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只有靠誠實勞動獲得的財產,才是合法財產。朱某的行為不僅是要受到輿論譴責的道德問題,同時也是違法行為。因為,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朱某的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不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原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朱某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
他們的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為什么不同?
這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一、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一)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違法行為:是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板書)
提問: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都是違反同一類別法律的違法行為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趙耀民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鞏俊恒的行為已觸犯了刑法,是犯罪行為。
朱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
(二)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違憲行為:違反國家憲法的行為(板書)
刑事違法行為:違反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提問:投影二中的鞏俊恒的違法行為與投影一中的趙耀民和投影三中朱某的違法行為相比有哪些不同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鞏俊恒撞死交警,違法情節嚴重,對社會危害較大,已經觸犯刑法,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叫做犯罪。
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叫做一般違法行為。
(三)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提問: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的行為沒有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為什么也要給予制裁?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的違法行為雖然不像鞏俊恒的違法行為危害性大,但也影響了別人的正常生活,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
提問;趙耀民、朱某由于違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處罰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朱某不返還蘇某手表是他違反民法通則要承擔的民事責任。
1、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板書)
趙耀民在網上散步謠言,制造恐慌,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行政違法行為,受到公安機關的拘留是行政處罰。
2、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處罰。(板書)
(教師講述)。
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依據國家行政法規,對犯有違法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措施。
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門、林管部門、環保機關、公安機關等。
(根據學生情況,教師可補充行政處罰的種類,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行政處罰有:警告、沒收、罰款、責令賠償損失、行政拘留等。)
提問:中學生王某因與同學打架,被學校給予記大過處分,這是行政處罰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學校給予王某的記大過處分不是行政處罰,是行政處分。因為學校不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行政處罰的權力。
小結:今天學習了:(1)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2)違法行為的類別;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3)一般違法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處罰;(4)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2
第七課 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教學內容:第一方框《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教學目的:1、什么是違法行為。
2、違法行為的類別。
3、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學習違法行為的有關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防微杜漸,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教學重點:1、違法行為的含義。
2、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教學難點 :
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違法行為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第六課的內容了解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從這 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七課《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本課由引言和三個框題組成,現在同學們迅速瀏覽一下引言部分,了解本課所要學習的 內容。
2、引言總觀全文,主要學習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違法犯罪要受到什么處罰等知識,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三、講讀課文:
1、現在我們學習第一框題《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2、教師明確提出教學目的,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提問:那么什么是違法行為呢?
通過兩個例子總結出: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法行為。(板書)
根據“議一議”的問題,重點理解“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
4、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掌握了違法行為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學習違法行為的類別。
教師提問:根據違背法律的不同,違法行為的類別有那些呢?
學生回答:A違憲行為 B刑事違法行為 C民事違法行為 D行政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分析總結每一個違法行為的含義及相關的例子。
5、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教師根據違法行為的類別A、B為嚴重違法行為,C、D為一般違法行為,
引出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
教師提問: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是什么?(板書)
學生回答:觀點①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②沒有觸犯刑法。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為什么也要受到制裁呢?
解決“議一議”的問題。
學生回答:觀點①回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②還可能發展為犯罪。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要受到制裁,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學生回答:①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②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
教師對這兩方面進行展開分析說明。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框題的內容,了解了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五、課堂練習:課前已發給學生。
六、布置作業 :①違法行為的含義。②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制裁。
七、板書設計 :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3
認知目標
1、懂得違法行為的含義;
2、知道違法行為的類別;
3、理解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能力目標
能結合違法的有關案例,正確判斷什么是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應受到什么制裁,提高辨別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
通過學習違法的有關知識,知道違法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增強法制觀念。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4
第七課 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教學內容:第一方框《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教學目的:1、什么是違法行為。
2、違法行為的類別。
3、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學習違法行為的有關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防微杜漸,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教學重點:1、違法行為的含義。
2、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教學難點 :
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違法行為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第六課的內容了解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從這 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七課《依法制裁違法犯罪》。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本課由引言和三個框題組成,現在同學們迅速瀏覽一下引言部分,了解本課所要學習的 內容。
2、引言總觀全文,主要學習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違法犯罪要受到什么處罰等知識,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三、講讀課文:
1、現在我們學習第一框題《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2、教師明確提出教學目的,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提問:那么什么是違法行為呢?
通過兩個例子總結出: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法行為。(板書)
根據“議一議”的問題,重點理解“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
4、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掌握了違法行為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學習違法行為的類別。
教師提問:根據違背法律的不同,違法行為的類別有那些呢?
學生回答:A違憲行為 B刑事違法行為 C民事違法行為 D行政違法行為(板書)
教師分析總結每一個違法行為的含義及相關的例子。
5、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教師根據違法行為的類別A、B為嚴重違法行為,C、D為一般違法行為,
引出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
教師提問:一般違法行為的含義是什么?(板書)
學生回答:觀點①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②沒有觸犯刑法。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為什么也要受到制裁呢?
解決“議一議”的問題。
學生回答:觀點①回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②還可能發展為犯罪。
教師提問:既然一般違法行為要受到制裁,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學生回答:①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②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
教師對這兩方面進行展開分析說明。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框題的內容,了解了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增強法制觀念,減少違法現象的發生。
五、課堂練習:課前已發給學生。
六、布置作業 :①違法行為的含義。②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制裁。
七、板書設計 :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篇15
第七課 第一框 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本課概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集中介紹我國法律具有制裁違法、懲處犯罪的功能。使學生認識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罰犯罪的有力武器,它在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本課知識結構
第一框:違法行為:知道違法行為的涵義、類別,強調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框:犯罪與刑罰:知道刑法、犯罪、刑罰,重點對學生進行刑法教育。
第三框:依法懲治犯罪:本框側重聯系實際,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
3、總體教法建議
在講清法律常識的同時,輔助其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如收集自己周邊違法、犯罪的案例,聆聽司法部門領導或工作人員的報告;借助教學手段,如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網絡等,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增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識記違法行為的類別,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2、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違法行為的含義、類別及一般違法行為如何制裁的過程中,提高辨別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違法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的知識,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重點分析:
本框主要講述有關違法行為的基本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違法行為的含義,教師講清兩層意思,〔1〕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是一種違法行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好理解;〔2〕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一種違法行為,此問題學生較難理解。我們應知道法律不但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什么是禁止做的,違反了要受到什么處罰,而且還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違法行為的類別,本框的重點。違法行為根據其所違反的法律的類別,一般劃分為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幾類。教材分別對各類違法行為的涵義作了解釋,還列舉了該類違法行為的一些表現。三是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講清什么違法行為稱為一般違法行為?為什么要受到制裁?行政處罰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是指誰?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小欄目。為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他們可自選小欄目提出的問題,思考或議論自己身邊的民事或行政違法行為的案例。分析自己受教育最深的問題。
2、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學生自擬題目收集各種材料,可在教師或同學協作下進行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為什么一般違法行為也要受到制裁的認識。
3、“研究性學習能力”作為重構課程的主線,是超越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可采用討論的形式探究一些問題,例如:環境問題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導入 新課]
教師介紹以下案例:
(投影一)
2003年4月30日,河南省最大的門戶網站商都信息港上的BBS求醫問藥欄目出現了一個內容為“真的買不到食鹽了,食鹽與預防非典有關”的帖子,時值“食鹽治非典”謠言全國滿天飛,部分地區群眾瘋狂搶購食鹽時期,這一帖子的出現無疑加速了謠言的散布。鄭州市公安局網絡處立即查明該帖是一網民于4月29日17時48分在新密市登陸商都信息港發布的。新密市公安局很快查出發帖人為新密市某火車站電算站工作人員趙耀民,并將其抓獲。經訊問,4月29日晚,趙在值班時閑得無聊,便發了上述帖子。5月2日,新密市公安局依法對趙予以治安拘留。
(投影二)
2002年12月18日,被告人鞏俊恒酒后駕駛一輛機件不合格的出租汽車,在海淀區西三環主路出租汽車禁行的一條車道內行駛中,將在此處理交通事故的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海淀交通支隊民警蔣革清撞倒,致蔣革清因顱腦損傷死亡。經交通支隊認定,鞏俊恒負此事故的全部責任。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考慮被告人鞏俊恒認罪態度較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規定,判處被告人鞏俊恒有期徒刑二年。
(投影三)
蘇某在工廠浴室洗完澡后,忘記把自己的進口名牌手表帶走。當他想起來再去找時,手表已經不見了。經向當時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證實手表被本廠朱某拾獲。蘇某要求朱某歸還拾到的手表,朱某卻說:“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經本單位領導調解無效,蘇某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經過調查,認為朱某拾獲手表據為己有的情況屬實,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判決朱某限期歸還手表,否則賠償蘇某損失350元。
提問:
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趙耀民、鞏俊恒、朱某的行為有什么共同之處?
朱某認為:“拾到的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有什么不對?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他們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朱某認為:“拾到東西就是我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只有靠誠實勞動獲得的財產,才是合法財產。朱某的行為不僅是要受到輿論譴責的道德問題,同時也是違法行為。因為,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朱某的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不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原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朱某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
他們的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為什么不同?
這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搞清楚的問題。
一、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板書)
(一)什么是違法行為(板書)
違法行為:是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板書)
提問:上述三個案例中的當事人都是違反同一類別法律的違法行為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趙耀民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鞏俊恒的行為已觸犯了刑法,是犯罪行為。
朱某的行為觸犯了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是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
(二)違法行為的類別(板書)
違憲行為:違反國家憲法的行為(板書)
刑事違法行為:違反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板書)
提問:投影二中的鞏俊恒的違法行為與投影一中的趙耀民和投影三中朱某的違法行為相比有哪些不同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鞏俊恒撞死交警,違法情節嚴重,對社會危害較大,已經觸犯刑法,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我們把這種嚴重違法行為叫做犯罪。
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雖然也是違法行為,但違法情節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因而把這種違法行為叫做一般違法行為。
(三)一般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板書)
提問: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的行為沒有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為什么也要給予制裁?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投影一、三中的趙耀民和朱某的違法行為雖然不像鞏俊恒的違法行為危害性大,但也影響了別人的正常生活,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害。一般違法行為如不及時給予處罰、懲戒、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到犯罪。
提問;趙耀民、朱某由于違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處罰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朱某不返還蘇某手表是他違反民法通則要承擔的民事責任。
1、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板書)
趙耀民在網上散步謠言,制造恐慌,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行政違法行為,受到公安機關的拘留是行政處罰。
2、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處罰。(板書)
(教師講述)。
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 ,依據國家行政法規,對犯有違法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措施。
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門、林管部門、環保機關、公安機關等。
(根據學生情況,教師可補充行政處罰的種類,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行政處罰有:警告、沒收、罰款、責令賠償損失、行政拘留等。)
提問:中學生王某因與同學打架,被學校給予記大過處分,這是行政處罰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學校給予王某的記大過處分不是行政處罰,是行政處分。因為學校不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不能行使行政處罰的權力。
小結:今天學習了:(1)違法行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2)違法行為的類別;違憲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3)一般違法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違法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處罰;(4)明確了一個認識問題;違法行為并不都是犯罪行為,但犯罪行為卻一定是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