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教學反思(通用7篇)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1
記得溫曾在《仰望星空》中寫道:“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人,總是需要仰望點什么,仰望高山,會更加堅定你前行的目標:;仰望星空,會讓你的胸襟更加開闊;仰望明月, 會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歸依。 一直以來,很喜歡于丹,喜歡她的厚重與淵博,喜歡她的風韻與大氣,喜歡她的侃侃而談,喜歡她的娓娓道來。因為喜歡于丹酣暢淋漓的講解,而喜歡上一直仰視的孔子,一直昂首觀之的《論語》。教《論語十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經教過。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而今的教,卻是一種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種與圣賢之人對話的平和。在百家講壇的影響下,重新審視《論語》,真的有一種常讀常新之感,有一種春風撲面之感,一種“不亦樂乎”之感,有一種心底說不出來的感動與溫暖。重新翻閱《論語》,你會發現,每句話都是那樣的淺顯,又是那樣的深奧,樸素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思。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2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導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說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熏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并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于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了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熏陶、張揚個性。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3
有人說:“不讀《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文化。”而智慧來源于豐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發展橋梁的是《論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走進孔子,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根,并汲取營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資源。于是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課外閱讀—課堂展示”這一環節,對我教學啟示很大。實驗證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占有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點撥者。師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識的合作伙伴。一篇經典文章,大家動手,圖書館、閱覽室、書店、家庭藏書、電腦都用上了,上課時一人一本資料,各抒己見,誰有道理聽誰的。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現在,我們的課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動的場地。學生的課外閱讀,促使我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候像力、思維力、創造力、表現力,培養學生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杜威說:“有了知識的饑渴,則知識的控求隨之。”
課外閱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閱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4
有人說:“不讀《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文化。”而智慧來源于豐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發展橋梁的是《論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走進孔子,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根,并汲取營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資源。于是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課外閱讀—課堂展示”這一環節,對我教學啟示很大。實驗證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占有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點撥者。師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識的合作伙伴。一篇經典文章,大家動手,圖書館、閱覽室、書店、家庭藏書、電腦都用上了,上課時一人一本資料,各抒己見,誰有道理聽誰的。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現在,我們的課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動的場地。學生的課外閱讀,促使我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候像力、思維力、創造力、表現力,培養學生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杜威說:“有了知識的饑渴,則知識的控求隨之。”
課外閱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閱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5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導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說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熏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并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于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了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熏陶、張揚個性。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6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則》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論語》十則,我采用了讓學生在做課前預習時通過了解課文下面的注釋和反復誦讀的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確與否,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理解。上課時,每個學生都拿出自己的預習成果。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各抒己見,雖然有些同學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們的發言至少讓我知道,他們有認真的做過預習,而且讓過去的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教師“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眾言堂”。 在上這一課時,雖然我讓課堂活躍起來了,一掃過去上文言文課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課時也存在著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過活躍,對時間控制不恰當,所以課時耗費過多,到最后一課時的時候學生的情緒大不如前。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反思要抓住主要矛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論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論語》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課程以《先秦諸子散文》為主,《先秦諸子散文》的內容編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為主,對儒家思想的學習當屬《論語》最為重要。
上學期末,我們文科三人組便開始研讀《論語》選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當前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以及“國學熱”的興起,我們決定在下學期的教學中,以學習儒家思想為主,將《先秦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選文列入教學計劃,其中《論語》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選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啟發學生深入挖掘《論語》中孔子思想的時代意義是我們一直探討的問題。這七篇文章中分別涉及了孔子在從政、為人、處世、處事、教學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選文均是《論語》中的精華,且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學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難度,在理解文本內容、挖掘思想價值方面更是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一直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課堂效果也未達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內涵”的程度。伴隨著新學期的教學改革,課堂進入了學生“發問、提問、釋疑、質疑”的新階段,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有問有答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論語》的教學工作。
經過七節課的打磨、交流,學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著我們引導的方向在轉變。學習的方向逐漸從探究字詞翻譯轉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內容以及聯系當下的現實意義。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當下的課堂側重的是對《論語》思想的解讀,文言字詞積累放到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這兩個環節還有解決不掉的疑難字詞,這則是妨礙學生理解文本的重點字詞,則可以放到“展”環節展示,以待其他同學解答,對有些字詞我們甚至大膽放過,不去過分探究。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的《論語》選文,所有的譯文及關鍵字的釋義都在教材的課下注釋有所標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實地去翻譯,否則會讓自己陷入簡單重復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講解,過多的解釋字詞,解讀文本思想成為了課堂的雞肋,可有可無,或匆匆略過,點到為止,使語文課成為了功利化的得分場,而失去了學習語文、品味經典的意義。
學生對文本分析越來越深入,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有探討的價值,促使我們在備課時更為充分。為了能用精妙的語言點撥學生于困頓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語言更精煉、更深刻。我深深體會到了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便應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學生問道“克己復禮”的“禮”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禮”,那“禮”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孔子談到“仁”,又談到“禮”,那“仁”與“禮”的具體關系是什么呢?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的不僅是應變的能力,更是對自身文化積累的考驗與挑戰。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當是孔子,而《論語》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載體,是圣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第一代表,是無人能取而代之的"萬世之表"。然20世紀的中國,文化激進主義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響徹云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進一步成為了保守、倒退、反動、復辟的總代表,是千古的罪人,傳統文化也逐步處于革滅殆盡之際。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讀《論語》的人越來越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將之奉為生活準則與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傳統在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斷層。因而,當《論語》出現在高中課堂時,在師生傳統文化根基都極其淺薄的情況下,師生能否重新重視學習《論語》的意義,并努力完善自身的傳統文化積淀,這是時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喚,是極其必要的。
在社會深刻轉型,各類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織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經能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的觀點,他們能夠取其精華,修身踐禮。國學文化不應成為政治的工具,而應以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去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