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通用3篇)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篇1
篇一
《五柳先生傳》是初二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揣摩文章中平淡語言中的深刻寓意。難點放在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句,和文眼“不”的句子上的理解。
一、復舊引新,激發興趣。
學生大多認為學習文言文有困難,我就從學生已經學習過陶淵明的篇目入手,回憶學過的《桃花源記》,讓學生背誦《歸園田居》。這樣就喚起對對作者的了解,縮短了與課文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注學生的發展,就必須啟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
1.在這一節課中,讓學生讀課文后,我并不是引導學生一句句的講解,翻譯;而是讓學生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字句,在小組內解決。老師只是檢查學生識字,詞義理解和句子的翻譯。
2.對五柳先生的性格、愛好、生活狀況,我沒有直接講解,是讓學生自己在默讀中尋找,再討論。再選取小組代表發言。這樣讓全體學生參與,積極思考。
3.在品味語言上,為了避免學生雜亂無章,采用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內容的方法:用“從文中的‘……’句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什么人?”說話,這樣,既放得開,又收得攏。可讓學生選一句說,也可選幾句說;先讓學生討論,在自由發言。這就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打開學生的思維,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氛圍。
三、引導學生個性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開放的課堂注重學生個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引導,這種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是極為珍貴的。如果教師不能有效引導,久而久之,封住學生的口,凝固學生的腦,扼殺學生的思維。
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淵明的自畫像。為進一步理解陶淵明的高潔志趣,我在《五柳先生傳》的教學最后一個環節中,設計二個問題,1、你喜歡五柳先生嗎?請說說理由。2、你如何評價陶淵明做隱士?學生在讀文,思考,討論中發布自己的看法,即使有的有失偏頗,也是主動學習、思考得來的,是學生現代的生活閱歷與五柳先生的生活態度發生碰撞得來的。
四、突出朗讀訓練。
上文言文課,尤其要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充分體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先是老師范讀,不用電教中的錄音讀,是老師親自給學生做示范作用,讓學生知道如何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情感。再學生自由讀,指明學生朗讀,學生評論,男女生分讀,學生默讀,學生齊讀,學生背讀。一堂課,讓學生讀了8、9遍,占據時間是10多分鐘,這既是關注了學生,又重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來促進教學。
五、不足之處:沒有充分打開學生思維。
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啟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最后結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這節課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在探討有的問題時,教師總情不自禁地想將學生引向自己的預想答案,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探究的能力。今后還應該在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進。
篇二
《五柳先生傳》這是初中階段一篇典范的文言文,字詞句的字面意思和翻譯不是很難,大多在課本上有注釋。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和重點放在對文言文的朗讀指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試圖通過形式多樣的范讀、齊讀、個讀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和感知人物。比如“晏如也”這句的朗讀指導學生讀出坦然自若、毫不在意的語氣,“欣然忘食”的“欣然”二字讀出高興的語氣等等。這樣能讓學生迅速了解了一個安貧樂道、在讀書中獲得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另外,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初中生來說,一直就是個難點。學生大多畏難,害怕文言文。
文言文的教學往往停留于字詞的串講,課堂常常陷入被“填鴨”和枯燥沉寂的狀況。因此我有意識的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適當擴展,用較為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來激發學生了解五柳先生的興趣,并增加一些作者的生平和其他詩文,讓學生真正了解一個真實的個性鮮明的五柳先生,從而讓他們更容易去感悟古代隱士的高雅志趣。比如陶淵明做官越做越小、讀書餓肚子、一貧如洗仍喝酒賞菊的逸事。
從課堂反饋來看,基本上很好地完成了我預設的一些教學目標和要求,學生的配合比較順暢,對本文字詞的學習通過課前預習和課中講解也能輕松掌握。但由于五柳先生這一人物形象遠離我們這個時代,他的卓爾不群的個性也遠離世俗,不是很被人理解和接受。學生在感悟體會方面不能馬上產生共鳴。還有學生對文言文中一些和現代漢語習慣差異較大的文言現象也學習不太透徹,僅僅限于識記階段,還不能舉一反三。
上課由于拓展較大,容量較大,所以上課的節奏略快,學生及時消化的時間有限,比如文言現象的整理歸納和文言文的理解性背誦,這些將在后期的學習中必須進行補充和加強。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篇2
喜歡教《五柳先生傳》,源自對陶淵明的一份獨特的愛,當然也出于對文言文教學的一份好奇。
《五柳先生傳》屬寧靜而深遠、似枯而實腴的文章,充分顯示出五柳先生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于是,我在教學時試圖追求一種深水靜流的境界,期冀能夠觸摸到每個文字背后豐贍的思想情愫,緊緊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以“讀”貫穿整堂課的教學。通過初讀、誦讀、品讀等教學環節,由淺入深,在師生互動交流,質疑探究中,使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詞語,品鑒了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不慕榮利、曠達自任的品格和高潔志趣,也讓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
研讀課文,由文及人,品評五柳先生的精神氣質。這一階段我主要設計了一個主問題:陶淵明是如何來寫五柳先生的呢?哪個同學能給我們說說他的發現。除了興趣外,五柳先生的“高”還表現在哪些地方,請你細讀課文,找出來予以品味?又設計了一個重點探究學習環節:選擇自己喜歡的方面表達看法。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一手段,讓學生讀出新的感受、新的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既教給了學生必要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解決了學生閱讀中遇到的障礙,更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此時教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學生閱讀的伙伴。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葉老師也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對于學生的獨特發現和領悟,也讓學生自己去評價。
品讀課文,由人推己,與五柳先生對話。在這一環節,設計的問題是:你喜歡五柳先生嗎?為什么?讓學生聯系自身作出價值判斷,直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當的引用了陶淵明的《擬古》、《雜詩》、以及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等材料,拓寬了學生視野,使學生對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較為全面的印象。從而自然而和諧地過渡到灑脫、率真的“魏晉風流”的文化反思與咀嚼。最后在課堂最后的寄語中深情地表達了這樣的一種文化反思:在充滿陽光的現代社會,雖然魏晉時代的文人那種消極避世的態度已經不值得我們提倡了,但希望同學們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進,建功立業,兼濟天下,同時,也不妨讓自己活得蕭散一些,曠達一些,真率一些,讓我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當然,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激情的缺乏,也是無庸置疑的。在學生回答后有時沒有及時地跟進和追問(如對“不知何許人也”的闡釋就顯得比較急躁與引導不足;在學生回答引用老子的話這么精彩的時候沒有及時跟進)等問題還有待改進。
教學《五柳先生傳》,試圖展示出自己的這種思索與追尋,盡管這堂課沒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第一句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是的,歸去!歸去磨劍!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篇3
《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文言文自讀課文,在課文翻譯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釋,只求意譯。在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體會。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課文放手讓學生自己處理。
文言文的讀是很重要的,讀通、讀懂是一個循序的過程,我讓學生聽讀、自由讀、朗讀、適時點評,在讀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掌握了文章的語言特點,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齊,有的同學更己通曉了文意,這樣,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就輕車熟路了。
學生在理解課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難懂的問題,有的問題同學們通過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在讀書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悅;“性嗜酒”“期在必醉”寫他率真放達,“環堵蕭然,晏如也”他安貧樂道,“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他自得其樂,淡泊名利,對平平淡淡生活細節的敘述,生動地刻畫了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
為了更深刻地認識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風貌,我想到了多媒體,在這課的資源中,有一段視頻,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悠然自適的情形,我讓同學們觀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話并告訴同學們:是真名世自風流,作者有才學而不拘禮法,活得自然,活得灑脫。
本課學生不僅學會從課文本身理解人物,也體會到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狀態,是贊是否,同學看法不一,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想到當今社會,我不知不覺對學生的人生觀進行著一些滲透。
學生需要開擴的視野,需要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這是我在教學本課的一點粗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