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的變化(1)》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地形是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的,能解釋為什么喜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中國臺灣海峽有森林遺跡。
(2) 知道促使地形發生變化的兩種力量。
(3) 能區分哪些是內力作用,哪些是外力作用。
(4) 知道內力和外力作用的結果。
2、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目標
(1) 體驗觀察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2) 學生注意觀察日常實例并利用課本知識來解決問題。
(3) 學會關注流水和風力的影響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塵暴等。
(4) 體會人類活動越來越深刻的改變著地形,改變地形要遵循自然規律。
(5) 樹立改善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3、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學生學會觀察——提出問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探究方法。
(2) 學會利用生活實際現象解釋書本中的知識的方法。
4、sts關系目標:
(1) 體驗科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并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二、教學重難點及關鍵點:
(1)重點是理解運動和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規律,地形變化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形式,而且這種運動和變化是無時無刻都存在著的。
(2)難點是知道地形是變化的及變化的種種原因。
(3)關鍵點是能解釋每一種內力如何引起地形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演示法、歸納法、導學法、討論法、閱讀法、分析法、講述法、提問法。
四、教學器材: 多媒體
五、教學課件:054083028—1(上課用課件、ppt)、054083028—2(演示流水對不同巖石的侵蝕作用)、054083028—3(演示風蝕蘑菇的形成過程)、網頁:福建一裸露河床怪洞遍布 疑似遠古冰臼
六、教學過程:
教學任務與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引入 講述:第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地震和火山,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地震和火山是由于什么造成的?
講述: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殼的劇烈震動造成的,那么地殼的緩慢變化會造成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東西。(板書:第三節.地形的緩慢變化)下面先欣賞幾張圖片,思考圖片后面的問題。
回憶并
回答問題
欣賞圖片
思考問題 回顧以前的知識;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知識,圖片展示內容可以更吸引學生的注意
2、展開 在學生欣賞圖片的時候仔細介紹每一幅圖片的風景及情景等。
講述:看完這些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都是因為什么發生這些變化的呢?請同學們回答一下了…
講述:下面我們就大家講的來總結一下引起地形變化的作用主要有四大類: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板書:引起地形緩慢變化的作用有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接著我們就具體的來討論一下每一類都是如何影響地形變化的。先來看看風化作用吧,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由于溫度的變化,巖石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容易崩解破碎。巖石中水的凍解,植物根系的生長等,也都會對巖石起風化作用。流水作用主要有流水的沖刷、海水的侵蝕、冰川的融化、溶洞的形成等。其中要介紹江心洲的形成,并介紹最新的發現“福建一裸露河床怪洞遍布 疑似遠古冰臼”。接著介紹風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其中講到任何生物的作用的時候提問“人類活動改變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