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土壤的組成和利用
第一節 土壤的組成和利用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知道土壤是由礦物質、腐殖質、水和空氣等不同物質混合構成的,土壤中還有大量生物。
2.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質地和結構,會使土壤水分、空氣和養分狀況產生很大差異。
3.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時間,土壤形成過程中腐殖質積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4.了解土壤有多種多樣的用途,土壤與地球上生物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
教學重點: 土壤的組成
教學難點: 土壤的組成
教學過程:
覆蓋在陸地表面的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重要條件,它人類及地區上的生物息息相關。那么,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哪些條件呢?
提出問題,引入課題:①土壤中有空氣嗎?(放入水中)
②土壤中有水嗎?(加熱試管中的土)③土壤中有有機物嗎?④土壤中有無機鹽嗎?
一、土壤的組成
實驗1:觀察土壤,土壤中有什么?
提出問題 觀察、實驗過程和現象 實驗結果
土壤中有生物嗎? 取一土壤的典型樣品,仔細觀察,并利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尋找土壤中有無生物 發現有蚯蚓等生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微小生物
土壤中有空氣嗎? 取相同形狀、體積的土壤和鐵塊,分別放置于兩只完全相同的大燒杯中,分別標記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將土壤塊和鐵塊全部浸沒為止 a燒杯中注入的水比b燒杯中注水量多
土壤中有水嗎? 取少量土壤,放入試管中,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 試管壁有水珠生成,試管口有霧狀水蒸汽
土壤中有有機物嗎? 將一定質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加熱,一段時間后,待土壤冷卻時,再用天平稱量 土壤能燃燒,冷卻后稱量,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土壤中有無機鹽嗎? 將燃燒后的土壤放到燒杯中,加足量的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它慢慢沉淀下來;提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后蒸發 土壤中有不溶于水的無機鹽;蒸發后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
結 論 土壤中有土壤生物、空氣、水、有機物、不溶于的無機鹽、可溶于水的無機鹽、……
觀察記錄:
微小生物 蚯蚓、蝸牛、多足綱動物(西瓜蟲)、苔蘚、菌類等
固體物質 礦物質、腐殖質、巖石風化鋁硅酸鹽、氧化鈣等
液體物質 水
氣體物質 空氣
在土壤固體顆粒物之間有許多的空隙,是水和空氣存在的地方。土壤中的各種物質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比例。通常在土壤中,固體物質和空隙的體積各占一半。在土壤的固體物質中,礦物質的質量占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質。
圖示:
結論:土壤是有礦物質、腐殖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其中,腐殖質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
土壤中的礦物質是由巖石風化形成的。它們就是土壤中的顆粒物。將土壤分為三種
砂粒較多的土壤稱為砂土
粘粒較多的土壤稱為粘土
砂粒、粘粒比例適中的土壤稱為壤土。
多媒體
活動:三類土壤顆粒組成的比較
小資料:土壤的質地
風化因素主要有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熱脹冷縮、植物和動物的作用等。
思考:巖石是怎樣變成土壤的?
①風的作用:風將砂粒刮起來,碰撞巖石,久之,巖石被慢慢地磨損,有了裂縫,最后破裂成小碎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