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第四單元 民樂奇葩
(四)壯族—馬骨胡
1.相關文化介紹
2.認識馬骨胡: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拉弦樂器。
3.參與表現
欣賞《喜調》(壯劇是有壯族民間音樂與說唱音樂發展而成的廣西地方劇種,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通過剛才的學習,現在同學們是否可以告訴我:東不拉、馬頭琴、扎木聶、馬骨胡這四件樂器跟其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聯系。
通過剛才的學習和探討,我們發現民族樂器的產生與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環境和文化有著密切聯系。
學生在《愛我中華》的歌曲聲中走入教師。
1. 邊聽賞《愛我
中華》邊感悟教師的話語。
2.玩游戲
(1)分組,在規定的時間內,認出其中的民族。
(2)四組同學分別為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壯族、中的一個民族選一件樂器。
3.聆聽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明確
今天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的重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了解哈薩克族、了解東不拉
1.學生發言,談對哈薩克族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
2.認識東不拉
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
(二)了解蒙古族、了解
1.學生發言,談對蒙古族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
2.認識馬頭琴
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
(三)了解藏族、了解扎木聶
1.學生發言,談對藏族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
2.認識扎木聶
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
(四)了解壯族、了解馬骨胡
1.學生發言,談對壯族民俗風情的認識和了解。
2.認識馬骨胡
3.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情景。
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聆聽 感悟
從興
趣入手導入新課,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游戲競賽活動中,巧妙、自然地進入樂器的學習,同時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
為新課教學做鋪墊。
這一環節采用師生交流、教師補充講解和聽賞幾種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認識東不拉、馬頭琴、扎木聶、馬骨胡這四種樂
器。通過聽、說、感受等不同參與表現得形式,讓學生了解樂曲,感受樂器的音色,并使學生探究到民族樂器的產生與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環境和文化的密切聯系。
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民族樂器的產生與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環境和文化有著密切聯系。
課 時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新課
教學
四、討論探究
五、總結
六、拓展延伸
七、小結
1.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
們認識了四種民族樂器,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三個少數民族樂器。了解民族樂器跟這個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聯系呢?
2.游戲競賽:看圖片,認民族樂器(巴烏—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葫蘆絲—傣族;蘆笙—苗族。)
(一)巴烏—云南省彝族哈
1.相關文化介紹
2.認識巴烏:云南省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經常使用的吹奏樂器。
3.參與表現
欣賞《漁歌》(是20世紀80年代前期在全國較流行的樂曲)
(二)傣族—葫蘆絲
1.相關文化介紹
2.認識葫蘆絲:亦稱葫蘆簫,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于傣族、彝族、阿昌族等民族中。
3.參與表現
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
(三)苗族—蘆笙
1.相關文化介紹
2.認識蘆笙:是我國西南地區苗族、瑤族、侗族最常用的吹奏樂器,遠在西漢王朝即已出現。
3.參與表現:欣賞《拉山號子》
通過剛才的學習,現在同學們是否可以告訴我:巴烏、葫蘆絲、蘆笙這三件樂器跟其民族的什么方面有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