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對英國中學外語課程與教學的影響
問題:你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設計教學?
回答:多元智能理論實踐就是要傳播、利用好的做法。一位老師要把理論有效地轉化為實踐,她(他)就要認可學生的需求,并在課程計劃、授課方法(針對小組的方法和針對個體的方法)中體現他們的需要,還要對授課過程中的對話、活動、多樣性和課堂氛圍進行反思,確定教學是否滿足學生的需要。
在授課過程中,我運用一系列活動,每種活動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不同的優勢學習風格(dominantlearning style)。
比如說在教授德語完成時態的過程中,各個小組中的學生每人得到一個單詞,而后必須整理出完整的句子來(體現出語言/身體運動智能)。而后,學生們表演出我對他們說的句子的含義(體現身體運動/視覺/空間智能);接著,我們一起討論語言規則(人際/數學/邏輯智能),最后以唱歌的形式展示出所學的內容(音樂智能)。
運用音樂有助于每一個人的學習,不管他是否擅長音樂。把單詞與音樂聯系起來能夠有效地幫助記憶詞匯,還有利于運用知識。我運用流行的曲調來講授動詞現在時態詞的形態變化。我的一個同事,最近讓有學習困難的一組15歲的學生用曲調唱出他們想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成績。我們還運用“大腦休息(brain break)”形式來促進學生學習。一次大腦休息指的是在完成一項任務后的短暫休息。
最簡單的形式是,在集中精力學習20分鐘后,允許全班學生站起來活動身體,這有助于適合用運動形式學習的學生在頭腦中把學習的內容構建起來。
在我的課堂上,熱身活動通常會適合視覺能力和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大腦休息”使全班學生有機會交流自己在做什么,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這通常會促進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的發展。當然,現代外語課程主要是培養語言智能。通過一系列活動,很有可能,最終我會觸及80%學生的智能,促進其發展。有人說好老師和偉大教師之間的區別在于:一位好老師只能夠滿足80%學生的需要,使這一批學生不斷進步;而偉大教師每節課會滿足不同的80%學生的需要,從而使班級中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
這正是多元智能理論令人振奮的原因所在,它使教師能夠接觸更多的學生。過去,在我們的班級中總是有4~5個學生學得非常出色,而其他的學生則因為我們的課程不適應他們,與他們無關而放棄了學習。現在,有了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滿足盡可能多的學生的需求,而不能只為了自己教課舒服順手。
問題:那么,您是把多元智能理論看成是滿足所有學生需求的教學工具(vehicle for inclusion)?
回答:確實是這樣。多元智能理論使我們能夠接觸更多的學生,我認為這是它的一個亮點。該理論對于像我這樣學術上小有成就,又有成功的學校和大學教學經驗的人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我還以自己上學時所接受的教學模式來教授我的學生,課堂中有一部分學生就要被忽視。在我的教學中,我盡可能地采用新的模式,融入更多的智能因素,設計各種智能活動。盡管學生會因為我不擅長某些智能(比如說音樂智能)活動而笑話我,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接觸了解更多學生,適應他們的需要。如果你把多元智能理論看成是教學的核心,如果你知道學生們并不是一樣的,你會做到接觸了解每個學生(當然,這不是在一堂課上能夠實現的,不同的課堂設計適應不同的學生智能發展需要),很可能會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