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2
[板書] 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 看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布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關系。
[講述] 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里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隨之出現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極需要水的時期。因此,伏旱往往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布置作業)
選做復習題第1、2題。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季節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新課引入)
我國年降水量在時間上分布,除了表現在季節上分配之外,還表現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上,這就是降水的年際變化。
(講授新課)
[讀圖] 讓學生閱讀“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從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達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對照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約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結論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板書] 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講述] 總的來看,我國各地的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但相對而言,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內陸干旱區更大。
我國各地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風活動不規律,夏季風進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風強,向北推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則偏少;而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則偏多。從而使得我國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別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過多或過少,就會出現水災或旱災。
[提問] 近幾年來,我們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樣嗎?降水量年際變化如何?請舉例說明。(學生議論,教師再用當地的降水資料加以說明。)
[板書] 四、干濕地區
[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回答: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規律是怎樣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分布在哪一線?
[講述] 由于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條件差異很大。有的地方濕潤,有的地方干旱。一個地方的干濕狀況,是由這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所決定的。當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氣候就濕潤;反之,氣候則干旱。
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可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板書] 1.四類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
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讀圖] 閱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并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以下問題:
1.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半干旱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歸納] 通過讀圖我們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可將我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濕潤、半濕潤地區,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區。東部地區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南方為濕潤地區,北方為半濕潤地區。西部則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大致可分為干旱地區和半干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