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第二節 教材結構: 一、發展背景(條件)——初期階段 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成長階段 三、可持續發展策略——-轉型與再生階段 可結合學生熟悉的我國典型資源型工業區或學生所在地的資源型工業區實際,導入新課,拉近所研究課題與學生的距離,增加興趣。 引導學生從“德國魯爾區煤礦與城市的分布”圖中索取信息,說出魯爾區的區位優勢、主導工業部門,指出魯爾工業區在開發初期,工業部門與資源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預測該工業區在發展過程中(中、后期)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并提出整治措施。(與教材比照,讓學生自我評價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一方面體驗成功的感受 ,另一方面尋找差距)。 可利用投影機展示魯爾區在環境整治前后的不同景觀。 至于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傳統產業的衰落”,可啟發學生回顧世界工業發展史(能源結構的變化、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六、七十年代傳統工業區的衰落),讓學生結合魯爾區實際嘗試分析衰落的原因。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了解魯爾工業區的區位特征。 2.了解魯爾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探討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學會據圖表等資料認識區域特征。 2.學會探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魯爾區為例,讓學生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的合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為我國資源型地區尋找出路,增加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魯爾工業區的區位特征。 2.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教學難點】 1.魯爾工業區的區位特征。 2.魯爾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具準備】課本插圖、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新課引入) (課件:魯爾區圖片展示) 師:能源和礦產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十分重要,近代很多著名的城市和地區都是在利用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在利用資源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影響了這類城市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課件展示:圖片——美國五大湖地區、英國中部區、中國東北、大同) 師:資源型地區如何擺脫面臨的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呢?今天我們就要以魯爾區為例,來分析這個問題, (板書)一、魯爾區發展的背景 師:大家看圖,回答問題。 (課件展示:歐洲地圖、德國地圖、魯爾區地圖) (板書)1、地理位置 師: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 生:魯爾區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 (板書)2、交通條件 師:魯爾區的交通條件如何? 生: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是東、西歐往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萊茵河縱貫本區南北,鐵路、公路密布,水陸交通發達,便于區內和區外聯系。 (板書)3、資源優勢 師:魯爾區的資源優勢表現在哪里? 生: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 190億噸,占德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占全國90%以上。魯爾區的煤炭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 (板書)4、魯爾區的地位 師: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是德國人口和城市最為稠密的地區。19世紀初期,克虜伯和蒂森公司開始大規模開采煤和生產鋼鐵后,魯爾區才逐漸發展為重要的工業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魯爾區工業增長加快,在豐富的煤炭資源基礎上發展了煉焦、電力、鋼鐵、煤化工、機械制造(特別是重型機械制造)、建材等工業部門。魯爾區經濟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煤炭和鋼鐵工業是其主導產業,是德國重要的能源基地、鋼鐵基地和重型機械制造基地。 (小結)師:根據前面的分析,說一說魯爾區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條件? 生:有豐富的煤炭和水資源,有發達的水陸交通運輸網絡,有廣闊的市場 師:(補充)可以方便的從周邊國家——法國,輸入鐵礦。魯爾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其發展的優勢在于:魯爾區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其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等因素,再加上原有的基礎設施、科技力量等因素,魯爾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 (課件展示:1958年的魯爾區)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墻,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