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4.1 區域農業發展
—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教 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四、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1.目前在全國的地位:
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達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3.東北商品糧基地的特點(與我國其他商品糧基地相比):
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的突出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農場經營規模大,有利于推廣先進技術,實現機械化生產(圖4.9)。東北地區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2)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生產的地區專業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條件內部分異的基礎上,東北商品糧基地已經形成了糧食作物的地區專業化生產(圖4.10)。
東北地區商品糧基地主要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的東北平原地區。
主要糧食作物品種 主要分布區
水稻 東部的山間河谷盆地和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
小麥(以春小麥為主) 北部地區,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這里已經形成我國著名的“玉米帶”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
1.概念:
地區專業化生產(又稱分區專業化生產)是指在充分利用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的特點和優勢的前提下根據國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發展各種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或集中產區。
2.地區專業化生產是農業料技進步、商品生產發展和生產地域分工高度發展的結果。
3.特點:每個地區各自著重發展少數突出的部門或作物,并成為以某一種或少數幾種農產品占壓倒優勢的專業化生產區,其產品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產,并同其他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商品交換。
4.發達國家的農業分區專業化
在發達國家農業分區專業化普遍現象,尤其在美國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主要是由于美國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農業規模大,部門繁多,各地社會和自然條件又有明顯差異的緣故。美國農業分區專業化,一方面表現為個別農業部門和個別農產品在地區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區農業部門結構中,主要專業化部門的比重很大。
5.農業分區專業化的深入:二戰后,不僅小麥、玉米、棉花、煙草、水稻、養畜業和放牧業分別集中到自然和社會條件最有利的地區,連原來各農戶分散經營以滿足自己消費的奶牛和雞的飼養,以及蔬菜和馬鈴薯種植等,也改由個別地區專業農場大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