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 述(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東亞的地理位置、范圍及所包括的國家,掌握其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并進一步認識季風氣候的成因,了解東部沿海與西部內地的差異。
2.通過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的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初步學會掌握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通過對東亞自然環境特點的分析及對沿海、內陸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東亞的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沿海與內陸的經濟差異是重點。季風氣候的成因為教學難點。
教學用具 《東亞地形圖》、《東亞的政區圖》、《世界區域的劃分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談話法和指導自學法。
教學提綱第一課時
一、范圍、位置
二、居民
三、地形
1.多高原山地
2.地勢西高東低
3.東部海岸曲折,多半島、島嶼
第二課時
四、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
2.季風形成的原因
3.特點
4.東西部氣候的差異
五、沿海與內陸的差異
1.自然條件的差異
2.經濟發展的差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 指《世界區域的劃分圖》回答,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世界分為哪11個大區?
引入新課
[提問]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分區地理,首先學習位于亞洲東部的這個區──東亞。誰能說出為什么把東亞這個區安排在第一個分區地理中講呢?(我國屬東亞,而且東亞所包括的幾個國家都是我們的近鄰,和我國關系極密切。)
現在我們先看一下東亞包括哪幾個國家?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和位置(板書)
[讀圖] 指導學生讀東亞地圖,并要求學生說出東亞包括哪幾個國家?所在緯度和海陸位置有什么特點?(東亞包括中國、蒙古、日本、朝鮮、韓國。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位于亞洲東部,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指導閱讀]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24頁“東亞國家概況表”,使學生對五國有一概括認識。
二、居民(板書)
[提問] 根據第六章“世界上的人類”《人口密度圖》,說說東亞居民分布有什么特點?(東亞地區居民分布不均勻,西部人口稀少,而東亞東部地區屬世界人口稠密區。)
[指導練習] 學生完成課本中計算人口密度的“做一做”。
[提問] 根據第六章“世界人種分布圖”,說說東亞的人種分布?(東亞是世界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區。)
[提問] 你能說出東亞各國主要民族為哪些民族嗎?
(中國以漢族為最多,蒙古主要是蒙古族,朝鮮和韓國主要是朝鮮族,日本主要是大和族。)
[閱讀課文] 指定一位同學朗讀“讀一讀”(展示各民族的服飾圖片)。
[教師概括] 從人口數量、人種、民族等方面簡單概括。
東亞各國的歷史悠久,各國人民之間很早就進行著文化交流,他們在這個地區,共同創造著人類的文明。那么東亞這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如何呢?
[讀圖提問] 指導學生讀《東亞地形圖》。分析東亞地形特點。(多高原山地,平原、丘陵集中東部沿海,地勢西高東低。)
[提問] 這種地形特點對河流有什么影響?(大河多東流入海,地勢陡降的地方水力資源豐富。)
三、地形 (板書)
1.多高原山地
2.地勢西高東低
[提問] 讀東亞地形圖分析:亞洲東部沿海地區與東亞大部分地區的地形特點有什么不同?(東部沿海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受地形和陸地面積的限制,河流短小,與東亞大陸地區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