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
(4)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把宏觀和微觀,市場和計劃結合起來。(或改變單一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和市場相結合);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分)
(5)要不斷的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本國經濟政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可以相互借鑒和學習等等。(2分)
18、(1)外部因素: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日本侵略朝鮮和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4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國對日本的扶植;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影響。(6分)
(2)影響:第一次: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制定了大陸政策,吞并朝鮮,侵略中國并在一戰期間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4分)改變了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對比,日俄之間、日美之間展開了激烈爭奪(如日俄戰爭、華盛頓會議的召開等)。(2分)
第二次:對美國霸主地位形成沖擊,加上西歐的崛起,使資本主義世界由美國的一枝獨秀變為三足鼎立;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4分)
19、(34分) ⑴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歐亞移民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必要的技術;內戰北方的勝利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8分)
⑵英法等歐洲大國實力仍很強大,美國尚不具備稱霸世界的實力。(4分)
⑶二戰中,歐洲各大國受到嚴重削弱,戰后初期,西歐各國普遍衰落;美國本土遠離戰場,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4分)
⑷有道理。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衰退,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西歐、日本崛起,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興起,聯合國不再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工具。但是,“美國世紀”的衰落是相對的,美國在70年代仍是世界頭號強國(14分)
⑸ 1998年美國對伊拉克實行軍事打擊 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轟炸。(也可舉其他事例)(4分)
20、(22分)(1)調整:19世紀末壟斷組織(或壟斷資本主義)出現;20世紀30年代推行的羅斯福新政(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出現);二戰后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3分)
作用: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美國經濟在十九世紀末躍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羅斯福新政,穩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緩解了危機的打擊,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緩解資本主義內部矛盾,促進了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6分)
(2)成功的調整: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改革開放后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實行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分)
作用:解放了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城市和農村經濟全面振興,綜合國力大大增強。(6分)
(3)不同:美國沒有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中國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中國調整或改革生產關系都是政府干預的結果;美國則不完全是政府。原因:兩國的國情不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