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
2、 新時期,兩代領導集體探索出正確的市場觀和發展觀,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①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發地偉大決策,經濟體制改革主張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對外開放突出面向海外市場。鄧小平多次強調市場的非意識形態性,解放了思想。②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1991年中國加入apec,xx年加入wto,積極融入世界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3、近、現代中國加入世界市場之比較
階段 近 代 中 國 現 代 中 國
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方式 被迫的 主動的
對中國的影響 不同影響 ①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始終處于不利地位。
②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③近代中國由于是在遭受列強侵略的背景下加入世界市場的,再加上保守思想根深蒂固,中國人在心理上或者行動上就本能地排斥著外來的東西(如義和團運動)。 (1)在地位、權利和義務上同其他國家是平等的,
(2)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個機遇,可以減少貿易成本和障礙,增加市場份額和利潤。
(3)入世,對政府的職能和效率、法律法規建設、 乃至個人的觀念意識等方面,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相同影響
不管是近代被卷入世界市場,還是現代加入wto,都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沖擊著中國固有的落后制度和觀念,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經濟格局及大國的興衰
(一)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幾次變化。
先后經歷了英國“世界工廠”→美國獨掌世界經濟霸權→資本主義經濟多極化。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1)確立:英國最早開始并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居壟斷地位。
(2)喪失: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地位的演變
(1)確立:①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
②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發橫財;“馬歇爾計劃”控制了西歐和日本市場。
③標志:一戰后,美國逐漸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二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標志著美國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2)動搖:①標志: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但美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
②原因:美國戰后的世界霸權主義政策耗費了大量社會財富,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與蘇聯的爭霸;歐日的競爭;經濟危機的沖擊;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斗爭,如“歐佩克”提高石油價格的斗爭。
3.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1)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共體和日本崛起。 ②新興獨立的民族國家經濟發展。③美蘇爭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雙方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