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
知識拓展:20世紀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三次改革:列寧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鄧小平改革的綜合分析與比較。
三、土地政策(或三農問題)
土地政策
1、英國:14世紀開始的圈地運動;革命期間采用拍賣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鞏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2、法國:君主立憲派頒布法令,大批屬于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土地,轉移到資產階級手中,動搖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吉倫特派統治時期,在農村中按戶分配公有土地,無償廢除“沒有領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權利。 雅各雅各賓派把土地分成小塊,出售給農民,形成了小地產制。 拿破侖《民法典》保證農民革命時期得到的土地。
3、美國:美國西進運動和林肯頒布《宅地法》,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促進了西部開發。
羅斯福“新政”對農業進行調整,以緩和農業經濟危機。
4、俄國:1861年改革中,農奴出錢贖買份地。
5、日本:明治政府廢除買賣土地的禁令,使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得到保障。
6、德國:容克貴族地主獲得土地,進行資本主義化的生產。
基本認識:1、英法革命中處理土地問題的比較:①英國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喪失土地,但形成并鞏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業革命的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馬克思說,英國土地制度的解決是最革命的。②法國分散的小農經濟,在當時有積極意義,但長遠上看不利于其經濟的發展,阻礙了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
2、美國西進運動和《宅地法》,推動了西部開發,是美國19世紀中后期經濟騰飛的重要條件。
知識拓展:
(一)蘇(俄)聯的農業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農蘇維埃政府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改變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農民所有。
2、三年國內戰爭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
3、1921年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4、在20世紀2、30年代,實施了農業集體化,所有制從農民所有到集體所有。(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紀50、60年代,赫魯曉夫改革重點在農業領域。(因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而失敗)
6、工業化過程中,存在輕視農業、掠奪農業積累發展資金的弊端,抑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農業長期落后的局面。
(二)我國建國后農村經濟結構的四次調整:
時間 調整 原因 核心內容 影響
1950—1952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個體所有制 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1953—1956
農業合作化 小農經濟經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土地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并實行集體經營 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1958—1978
人民公社化 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展 提高化有化程度和擴大公有化規模 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1978年后 責任制 黨中央正確總結了人民公社化的經驗教訓 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 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