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
(2)表現:在歐共體和日本崛起的情況下,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建立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方向發展。
(3)標志:20世紀90年代,三大經濟區域集團的形成。
(二)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和區域化
1、全球化(一體化)
①過程:新航路開辟→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20世紀90年代,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加速。
②原因、表現、實質〖見教材p110〗
③評價: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 發達的國家占據主導地位,世界上貧富分化、南北對立的問題日趨嚴重。 發展中國家機遇和挑戰并存,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面臨空前的壓力。
2、區域集團化
①過程:20世紀50年代是初創時期→60~80年代是發展時期→90年代是北美、歐盟、西太平洋地區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時期。
②三大組織:
歐盟:ⅰ、1967(歐共體)→1993(經濟政治聯盟)→(歐盟憲法頒布)。ⅱ、歐盟合作水平最高,屬于經濟政治聯盟,其他兩個性質上只是經濟組織。ⅲ、歐盟發展史就是西歐國家團結擺脫美國控制的歷史。
北美自由貿易區:ⅰ、1994年成立。ⅱ、美國居于主導地位,強化了美國的戰略地位。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ⅰ、1989年成立,中國、中國臺北和香港1991年加入。ⅱ、反映了太平洋世紀的來臨。
復習提示:1、將經濟格局的演變與國際政治格局、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結合起來分析。如,英國為什么會成為“世界工廠”?世界經濟重心為什么會由英國轉移到美國?這一轉移帶來哪些影響?
2、注意揭示國際經濟中心在空間上變遷的規律和必然性。
農耕社會:東亞(中國為代表)→15世紀末: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為代表)→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大西洋東岸(英國為代表)→二次工業革命后:(逐步轉移到)美洲大西洋西岸、太平洋東岸(美國為代表)→今天:環太平洋地區(美國和日本、中國、新加坡和韓國代表了三種發展模式)。
六、近現代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或質量觀、效益觀的變化)
(一)經濟增長兩種模式
1、從工業化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一直是“粗放型”、“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惡化人類生存環境。
2、20世紀60年代期,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步形成。1992年,聯合國里約熱內盧大會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變為行動。
(二)兩種模式的原因分析和理解見xx年專題復習(四)
【考題例析】
1998年上海市高考. 19世紀后期德國和英國的經濟發展有什么特點?請分析其成因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解析] 考查19世紀后期德英兩國的經濟發展特點、成因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的內容,檢驗再認、再現歷史階段特征和發展過程的能力。解題時要強化概括歷史知識的意識。
[答案]特點:英國經濟發展遲緩,德國經濟迅速崛起(或迎頭趕上、發展迅速)。
原因:英國作為“殖民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取得巨額利潤,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國內工業投資相對不足。它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老的工業部門設備陳舊,影響了設備更新。德國取得普法戰爭的勝利后,統一了國內市場,獲得了賠款和礦產基地,它十分重視科學與工業相結合,盡量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它注重教育,增加教育經費;它還大造軍火艦船,刺激了不少工業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