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
自由主義:
(1)時間:19世紀中期后。
(2)含義:[體現在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中]中心思想是經濟自由,主張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要求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經濟活動寄希望于"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
(3)產生的原因: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增強了工業資產階級力量,他們要求進一步解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束縛。
(4)影響:(三股進步潮流一個國際關系)①對資本主義:19世紀60、70年代,產生了廣泛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②對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興起。③對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④對國際關系:亞、非、拉淪為資本主義的市場和原料產地,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私人壟斷:
(1)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含義: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由于競爭的加劇,少數企業就產量、價格和市場范圍達成協議,形成壟斷組織。壟斷經歷了從流通領域到生產領域再到金融領域最后進入政治流域的過程。
(3)產生的原因: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社會化的大生產,要求改變各企業間的無政府狀態。②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4)影響:①對資本主義:第一,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改變.由資金和勞動力密集型發展到以壟斷作為組織形式,以科學技術為依據,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定型。第二,資本主義制度日趨完善和成熟,資本主義政府經濟職能不斷擴大,資產階級的民主法制建設加快如政黨政治、議會制度、選舉制度、司法制度等的! ②對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③對民族解放運動:"亞洲覺醒"。 ④對國際關系:帝國主義國家將世界瓜分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產生深刻矛盾,導致"一戰"。
凱恩斯主義(國家壟斷):
(1)時間:醞釀于私人壟斷時期,成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典型是"羅斯福新政"],廣泛發展于"二戰"后。凱恩斯于1936年提出理論。
(2)含義:核心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
(3)產生的原因:①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②反經濟危機和戰爭的需要。③國際競爭加劇,長期性、風險大的投資項目,企業不能負擔,需要政府介入。④借鑒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錯誤!鏈接無效。
(4)影響:①凱恩斯主義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反危機理論,針對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成為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指導思想,它對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起了一定積極作用。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所建立的一種生產關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壟斷的局限性、克服了私人壟斷的弊端。③但它不是萬能的,又引起通貨膨脹和其他社會經濟矛盾,如20世紀70年代的"滯漲"。
基本認識: 1、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政策)的調整, 是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尤其是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實質是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2、羅斯福新政從根本上維護了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資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3、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和完善,保證了資本主義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