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
基本認識:①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變成農民土地私有制,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把農民的土地私有制變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②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礎上,都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
四、市場
(一)國內市場的形成
與上面土地問題的解決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聯系在一起。
(二)國際(世界)市場的形成
1.開始形成
(1)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侵略,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并不斷擴大。
(2)英國在18世紀中期確立了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2.初步形成
(1)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在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廣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成為其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3.最終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各國進一步爭奪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開拓國外市場,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基本認識: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基本途徑:①.殖民擴張和掠奪。 ②社會革命和科技革命奠定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評價:①對資本主義:在市場中占主導作用,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②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處于被動地位,有雙重作用。③對國際關系:加強國際聯系,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3、資本主義發展與市場的關系:①市場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要條件,決定其興衰。②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對市場的爭奪。③英國、美國世界經濟霸權地位的興衰證明了市場的作用。
知識拓展: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與市場的關系
(一)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與市場的關系
1、 蘇聯: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市場,實行配給制。②新經濟政策,恢復市場,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③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商品和市場。
2、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①照搬蘇聯模式,產生嚴重經濟困難。②20世紀50、60年代改革,企圖突破蘇聯模式,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強調市場的作用,但又出現分散主義等問題。 波蘭經濟改革提出中央計劃與企業自治相結合。 匈牙利把中央管理與商品、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機聯系,成效顯著。 捷克斯洛伐克貫徹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但因蘇聯出兵而失敗。
基本認識: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始終沒能科學認識市場的作用,始終沒能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導致經濟、政治危機日趨嚴重,使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在西方“和平演變”的推動下,最終出現東歐巨變、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實踐遭到重大挫折。
(二)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市場的關系
1、 過渡時期:①通過“銀元之戰”、“米棉之戰”打擊投機商人,奪取市場領導權,穩定了物價,使人民政府贏得了人民的信任。②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培植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市場。
2、1956-1978年“文革”結束前:①照搬蘇聯模式,否定市場的作用。②“人民公社化”和“文革”時期在極“左”思潮影響下,錯誤地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③加之國際環境惡劣,被迫封閉,失去世界市場。二十年間經濟建設與西方國家差距進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