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復習學案
5、評價:
進步性:(1)首次將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2)強調了人的存在價值和自我意識,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3)否定了神的權威,沖破了傳統的人神關系的思想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4)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局限性:(1)片面強調了人的主觀性,否定了客觀真理的存在。(2)片面強調相對性,否定了絕對真理的存在。(3)不能正確處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關系。
地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二、人文主義的復興——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
(一)文藝復興運動
1、含義:14-17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借助于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在思想文化領域開展的一場反對教會神學統治的斗爭。其本質目的是把人和人性從中世紀基督教的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2、指導思想:人文主義,其核心內涵是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3、興起背景:(1)羅馬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造成了歐洲政治上的分裂割據,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2)隨著城市經濟的日益發展與繁榮,資本主義產生發展。(3)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隊伍日益壯大,新興資產階級逐步成長,迫切需要適合自己需求的一種新的文化體系。(4)教會勢力的強大,資產階級自身力量的相對弱小,同時缺乏現成的成熟的文化體系,于是,便借助于復興蘊含人性光輝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反抗教會的神權統治。
4、特點:(1)借助于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2)批判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
5、代表人物:
初期:(1)意大利的“三杰”。(2)薄伽丘的《十日談》。主要思想:①歌頌人性,抨擊教會。②批判封建觀念,提倡人類平等。地位:①歐洲文學史上第一次用現實主義的筆法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②文藝復興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高潮時期:英國的莎士比亞。主要思想:①歌頌人間的仁愛與友誼。②提升人性的高尚與尊嚴。地位:成為啟蒙運動的先導。
6、評價:
進步性:(1)打破了教會的神權統治,沖擊了腐朽的封建文化。(2)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的發展。(3)為啟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4)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
局限性:(1)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2)過分推崇人性,造成社會混亂。
(二)宗教改革運動
1、背景:(1)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但其影響僅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未能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廣泛影響。(2)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日益壯大,歐洲經歷著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3)羅馬天主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2、代表人物:馬丁•路德
(1)主張:①信仰得救;②《圣經》至上;③崇尚自由理性。
(2)目的:擺脫羅馬天主教會的控制。
(3)意義:否定了神權統治,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
3、實質:是文藝復興運動倡導的人文主義思想在天主教會內部的表現,是宗教領域內的一場反封建斗爭。
4、意義:(1)打破了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統治局面,促進了新教的產生和傳播。(2)促進了思想解放,傳播了理性和自由的思想。(3)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為啟蒙運動的到來作了思想準備。(4)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和自然科學的發展。(5)促進了近代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國家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