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復習學案
二、材料解析題
21、評述觀點:基督教會主張以神為中心,其實質是維護封建統治;基督教會要人們追求所謂來世的自由和幸福,而在現實世界中實行禁欲主義,其實質是要人們忍受現實苦難,從而維護封建剝削和壓迫制度。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其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束縛,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現世的自由和幸福,其實質是追求現世的政治經濟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背景:資本主義萌芽,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束縛。性質: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斗爭。
22、(1)認為君主的權力得自人民,君主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應絕對服從,不可反悔。
(2)認為在人們達成社會契約的條件下,包括君主在內的任何人都不享有無限制的權利。在達成契約的人們一致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廢止契約。“全體意志”應是達成契約的全體公民的意志。在當時條件下,要求并可能行使此項權力的主要是資產階級。
(3)兩則材料闡述的都是關于社會契約的觀點,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繼承和發展。材料一認為,人民一旦授權給君主,必須絕對服從,主張君主享有專制權力。材料二認為,人民可以授權給統治者,也可以停止其權力,否定君主的絕對權力,體現“人民主權”的思想。
解析:本題以啟蒙思想家的社會契約論為切口,著重考查學生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任何一種思想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社會契約思想也是這樣。本題的第(1)、(2)兩問還突出考查了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3)問則考查了學生的比較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要求較高。
三、問答題
23、兩者都歌頌人和人性,批判教會神權統治。薄伽丘主要是歌頌人的本能,作品的風格比較質樸;莎士比亞贊頌人的理性,作品風格高雅精致。從薄伽丘到莎士比亞反映了文藝復興運動由低級不斷向高級發展,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
24、(1)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文藝復興: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名,以人文主義為旗幟,提倡人性,反對神權,倡導個性解放。啟蒙運動:將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提出“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主權在民”思想,宣揚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3)沖破了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這兩個歷史事件的掌握,著力考查學生的比較問題的能力,既要比較其不同點,又要發現其相同點,題目看似容易,實際上能力要求較高,是一道基礎和能力兼顧的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