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
——沙皇1861年俄歷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 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改正辦法應按附件所列條例辦理之(附件《地稅改正條例》規定:地稅改正既經施行后,賦稅之征收悉按土地價格……地稅改正后,土地價格有因土地買賣而生增減。)
——日本《太政官第272號布告))(1873年)
請回答:
(1)說明當時在生產方式方面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2)結合俄、日兩國各自的社會狀況,分析各國土地政策。
(3)簡要分析上述兩種土地政策的出發點及在性質方面的相同點。
14.學術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學者主張:“明治維新”應理解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學者則提出“明治中興的理解”。
請回答:
(1)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為什么?
(2)請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
參考答案
基礎提高
1.b 明治維新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出發點在于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d 該題意在考查考生歸類綜合、合并同類項、排列組合的復合選擇能力。
3.b 本題考查明治維新發展經濟的突出措施。a項是前提,為工業化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保障,c、d兩項屬于b項內容的具體化。
4.d ④不正確,在19世紀80年代,日本沒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5.d鐵路仍是國營全業,沒有轉讓。
6.c 考查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
強化提高
7.b 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題干事件指的是“廢藩置縣”,發生在1871年,《征兵令》頒布是在1873年,改革幣制是在]871年,地稅改革是在1873年,日本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是在1872年,解題關鍵是熟悉事件發生時間。
8.a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及知識遷移能力。注意題干中的限制“奠定基礎”。①消除了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礎;②為國家的工業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③①分別為以后文化教育和軍事改革奠定了基礎。
9.c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和識記史實的能力。①②③④分別從政治、經濟方面“破歷來之陋習”。
10.a 本題屬于材料式選擇題,閱讀分析材料,抓住關鍵詞“有國則有兵備”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即可作出判斷。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以日本的閉關與開放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題注意讀懂材料一的中心內容:反對通商。材料三、四都是主張學習西方且結合本國實際。第(2)題抓住材料二的中心:對閉關鎖國進行批判。第(3)題應抓住材料三中“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及材料四中“當取則取,當舍則舍”等信息。
答案:
(1)主張:閉關自守,反對與外國通商。態度:學習西方文明應結合本國實際,不應全盤西化。實踐:明治政府倡導“文明開化”,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按照歐美國家的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建立一支常備軍等;在生活習俗方面,也大力推進西化。
(2)進步:批判了閉關鎖國,主張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工商業,順應了時代潮流,具有時代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