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七:俄國農奴制改革學案
1、目的:
為了使專制統治適應 發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司法和軍事);
措施
影響
政治 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設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城市杜馬和自治局)。
司法 廢除等級法院,建立統一的各級法院,公開訴訟程序。
軍事 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取代過去的募兵制,改革軍事管理系統,更新設備,設立軍校培養人才,提高了軍隊素質,增強了戰斗力。 3、經濟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特點: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與農奴制殘余相交織。 總體水平仍 于歐美。 (2)工業: ①19世紀末完成工業革命,主要部門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過渡。 ②紡織業最為發達;石油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巴庫成為重要石油產地。 ③形成新的工業區,鐵路建設發展快。 (3)農業: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p87-88) (4)原因: ①農奴制的廢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市場,提供了資金。 (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 ③吸收兩次工業革命成果,借鑒西歐技術。 ④政府制定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過:“我不愿農民過得優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 ──《蘇聯史》 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象政府履行義務起見,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定的一定數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強制和嚴厲手段,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 請回答: (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心理? (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別。 (3)材料三中隊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實際? (4)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