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教案
腐朽的明朝終于被農民起義的烈火焚毀了,哪位到死都以為“朕非亡國之君,卿皆亡國之臣”將社稷喪失之責委過于人的崇禎皇帝,怎樣面見農民出身的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先生就不必管了,需要知曉的是取代大明王朝的李闖也并不是人們心目中的盛世名君,而關外滿族的鐵蹄早已按捺不住南下的沖動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入關了。1644年前后的中國,高天滾滾寒流急,刀兵血光萬民哀,亡也,百姓苦,興也,百姓苦。正因為如此,亭林先生才告訴我們亡國與亡天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因此所形成的那句振聾發聵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志士仁人為國家為民族奮斗不已。也正是這位亭林先生,在反清復國失敗之后,不消沉,不氣餒,而是幾頭毛驢馱著必備的書籍,走遍祖國的壯美山川,探究風土人情,糾正古書謬誤,寫下了有利于國計民生鴻篇巨著,開經世致用一代學風;黃宗羲在對明朝的衰亡做了分析之后,提出的黃宗羲定律到現在還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先生在《原君》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君主是天下的大害的觀點,將國家衰敗的根源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這樣驚世駭俗的觀點到辛亥革命時期還被革命者奉為同道;王夫之先生在抗清失敗之后以明遺臣自居隱逸不仕,發憤著述,對中國傳統的哲學進行了總結,繼承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哲學。他的晚年讀史著作如《讀通鑒論》和《宋論》中對歷史的某些見解迄今無人超越。三位思想家經歷時代的滄桑巨變,身在##,心存魏闕,始終保持做人的道德氣節,歸隱同時不忘天下安危,著書立說,啟迪國民,對后世功莫大焉。
晚明的李贄與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差異很大,不能混同。雖然都他們都對當時社會制度不滿,但是其角度卻是不同的。李贄的主張是弘揚個性,離經叛道是其特點,而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則更多是承繼著社會責任感。
需要說明的是這四位思想家的主張在當時或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并不占據主流,他們的書并不是什么暢銷書,大多還是遭到禁毀的。這些人的主張與當時流行的思想恰恰是唱反調的。只是后來人們才發現他們的價值大加頌揚,不過他們這時已經死去很多年了,而當時流行的政府所提倡的哪些主張,卻日漸為人所拋棄。可見流行的并不就是最好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只是在他們那個時代其主張真的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