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理性之光教案
第14課 理性之光教案
本節內容《理性之光》屬于思想文化史內容,因而在教學時應突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教學,在正確分析思想產生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杰出啟蒙思想家追求科學與理性、敢于批判舊制度的革命精神。啟蒙思想家把文藝復興以來對人的解放思潮提升到理論和制度層面,并提出了法治和民主政治等構想,對近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生與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教學中本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激發學生發現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根據內容需要教學方法上還可采用觀察學習法、材料學習法和思辯學習法。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
1.課標要求: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述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2.本節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學中要明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重點: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利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因本節內容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張極易混淆,所以重點解決以下兩個難點:
難點一:分析啟蒙思想家的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圍影響等);
難點二:思想家思想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對近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
3.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前承文藝復興,后啟資產階級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是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重大貢獻即確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進步性。
(二)學生的分析
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聯系能力較強。加上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觀察自主性強,概括性高度發展,并且處于創新思維最佳發展區的前端。創新思維的主動性和有意識性強。因此教學過程應充分利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知識聯系能力、創新思維及概括能力。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目的和主要內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張。
(3)學會評價啟蒙運動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在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時,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
(2)通過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異同,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與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理論、追求真理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所以,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可以:
1. 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
2. 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新,不斷追求真理。
3. 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