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八單元單元整合
答案 (1)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東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認。
(2)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20世紀5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全球化浪潮的迅猛發展。
(3)第二種說法。看法:既有精華,又有糟粕;被侵略國家要辯證地看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交流中充實和發展自己。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美與惡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
——雨果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蕩氣回腸,富于激情,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稱為“浪漫主義的獅子”。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了解我的音樂,誰便能超越常人無法擺脫的痛苦。
——貝多芬
材料二 從19世紀開始,西方繪畫的變化日新月異,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等直到抽象主義,如果把這一發展過程描述的概括一點,基本上可以說是主觀因素不斷壓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觀因素的過程。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
(1)材料一中的三位偉人在藝術創作中有什么共同點?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征?(10分)
(2)浪漫主義繪畫、印象派繪畫各自的風格特點是什么?舉兩例說明現實主義繪畫如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19世紀以后,西方繪畫的發展趨勢是什么?(10分)
答案 (1)共同點:都是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杰出代表。時代特征:法國大革命迅速發展,拿破侖軍隊橫掃歐洲大陸。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社會各階層對社會現狀普遍不滿。
(2)浪漫主義繪畫的特點:偏重感情,重視色彩和筆法的熱情奔放。印象派繪畫的特點:重視光和色彩的應用。米勒的《拾穗者》描繪了勞苦大眾同貧窮和大自然的嚴酷斗爭;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表現了俄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展趨勢:主觀因素逐步壓倒客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