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導學案)
【基礎知識】
一、工作重點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
1、 歷史背景。
1)
2)
2、時間:
3、主要內容:
①
②
③
4、意義:
①
②
③
二、 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的必要性。
基本國情:
中國農業集體化以后,
(2)內容:
①
②)
③
(3)作用:
①
②
③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標志:
②按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國營企業改變經營方式,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
1)基本任務:
2)中心環節:
三、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過程:
①
②1979年,
③1980年,
④1984年,
⑤1985年起,
⑦1990年,
2、特點:
(一)基礎自測訓練
一、選擇題
1.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歷史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 b.七屆二中全會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十一屆三中全會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率先試行聯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是( )
a.江蘇、山東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廣東、四川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是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大變革b.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是長期農村革命經驗的總結d.適應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4.首批四個經濟特區的設立是在( )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5.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前后順序是( )
①沿海開放城市 ②經濟特區 ③沿海經濟開放區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材料解析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會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
----引自十一屆三中全會
材料二 鄧小評說:“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家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分析中共中央作出了什么重大決策?目的是什么?
(2)結合你所觀察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社會變化,說明這一決策的正確性。
三、問答題
7.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哪里起步的?它的表現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樣的作用?
(二)綜合創新運用
一、選擇題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其根本之處在于
a.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b.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
c.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等長期存在的問題d.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
2.1985年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質含義是( )
a.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d.改革不適應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安徽鳳陽的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這從根本上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