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倫改革
主要措施
內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富國之法農田水利法鼓勵各地由民戶出資修建水利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方田均稅法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并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征收田賦的依據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爭議最大)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免役法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承擔,不服差役的民戶則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市易法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均輸法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保甲法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以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設軍器監督制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愿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并可以免除部分賦稅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斗力 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廢除了死記硬背的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了輿論,有利于改革的推進 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設置武學、醫學、律學?茖W校,培養專門人才 惟才用人 結果最終失敗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2、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5、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評價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3、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4、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啟示教訓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相同點是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后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不同點有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第五單元 歐洲的宗教改革背景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原因1、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以征服“異教徒”組織“十字軍東征”2、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表現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眾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刮錢財 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權高于王權,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 思想文化領域壟斷教育、思想、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會生活方面影響無處不在。 影響教會本身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它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權統治已成為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巨大障礙 宗教“異端”運動的原因中世紀時,由于天主教會的專斷,人們就開始了反封建斗爭。 形式宗教“異端” (與天主教會說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起源:12世紀后期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高潮:14~15世紀的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判。 主要觀點1、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2、揭露了教會的虛偽與腐化3、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4、沒收教會的財產;5《圣經》是高于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6、教權服從于世俗的權力7、用民族語言傳教 作用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愿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向近代過渡的西歐(社會根源)(經濟上)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西歐各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影響: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教會 (政治上)民族國家發展原因: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對教會和封建地主的特權地位,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影響:獨立于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原因,指導思想、內容、開始國、代表人物、代表作。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強大沖擊 時間16世紀 主要事件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響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2、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3、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 目的建立適應于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于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實質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為什么西歐早期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統的神權統治格局決定的。在當時,天主教神權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著各國封建政治的重要權力,還是壟斷了整個思想文化與教育的意識形態。人們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同時,為了將具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民眾發動起來,也需要為這一斗爭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無力通過大規模的革命手段實現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