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二歷史教案 >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發布時間:2019-05-31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單元引言分析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思想界逐漸出現西學熱,主張向西方學習。以“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維新變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學、接受馬克思主義為標志,從學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強國之路。向西方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是近代中國人思想不斷解放的歷程。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中,先學習西方實用科技,后學習社會政治學說。甲午戰爭以前主要學習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學習西方政治學說。五四運動后,向蘇俄學習,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終于找到一條自己的路。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注意幫助學生分析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一、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開眼看世界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歷程,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問題探究對當時知識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學習的啟迪作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比較分析為西學在中國更廣泛的傳播奠基,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進作用;但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維新變法思想早期維新思想
90年代維新思想,倡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實行君主立憲情境再現
比較分析
問題探究激發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人民的覺醒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1.知識結構2.教材分析與建議課時安排1課時。重點“師夷”與“制夷”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難點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發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從鴉片戰爭后至19世紀末中國近代思想向西方學習發展的漸進過程:開眼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變法思想。這些思想從學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學習西方實用科技后學習社會政治學說,探求強國之路。由于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建議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社會背景材料或影視材料,增加學生對中國近代思想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的感性了解,為深入認識這一階段思想解放的意義奠定基礎。本課引言重點指出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掀起對中國的瓜分狂潮。康有為深感“亡國無日”,上書光緒帝,痛陳國難深重,應趕緊變法圖強。光緒帝閱后深受感動,表示支持維新派的某些變法。1898年1月康有為呈遞《應詔統籌全局折》,表述了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變法的施政綱領。建議教師利用史實和影視資料,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引言文字內容。問題一:通過史實,你從中能夠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為什么康有為要求維新變法?光緒皇帝為什么會同意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第一目“開眼看世界”,教材以鴉片戰爭以后為坐標,闡釋了國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始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紹了向西方學習的背景。隨后重點敘述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最后概述開眼看世界的影響。(1)開眼看世界的原因建議教師在本目教學時,首先增加有關鴉片戰爭前后的內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近代思想開始發展的原因。很久以來,西方人來華都被稱為到天朝上國朝貢。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統治日趨衰微,階級矛盾不斷尖銳,政府財源枯竭,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涂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始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了。他們開始睜開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尋求強國御侮之道。鴉片戰爭以后,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逐漸傳入中國。外患日深的歷史條件推動他們面向世界,開始認識到在當時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學習,開眼看世界。(2)開眼看世界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林則徐不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書館,組織人員搜集、翻譯西方國家的書報,注意研究各國情況、動態。他主持編譯和審訂了《四洲志》,介紹了世界5大洲30余國的歷史、地理和政情。還摘譯了《各國律例》。其中一類是關于西方國家歷史、地理、法律、鴉片生產和時事的知識,《各國律例》和《四洲志》就是為抗英斗爭制定政策的參考。另一類是關于外國科學技術的知識,是為改變軍事落后狀況服務的。在鴉片戰爭中,他發現英國侵略軍“船堅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膽識,設法購買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林則徐提倡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指軍事科學技術。魏源根據《四洲志》等書,廣泛搜集中外文獻資料,編成《海國圖志》一書。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它系統介紹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介紹并傳播西方先進技術;贊揚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稱瑞士的民主共和制為“西土之桃花源”;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這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這促使人們開闊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建議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學習西方什么?有什么影響?教學時,還可以請學生閱讀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師生在解答疑問過程中完成本目的學習任務。第二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材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和內容、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戰、洋務派的措施和影響等幾個方面,展示這一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過程。(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興起的目的和內容教材從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來維護清王朝統治并闡釋其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國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政局岌岌可危。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學時可以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思想?這種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2)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戰教材從在對待“外國事務”態度上,清朝統治階級內部意見分歧,出現了洋務派和頑固派,相互之間展開了論戰。洋務派和頑固派意見不統一,相互之間展開了論戰。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教材的內容和史料,從中概括出頑固派和洋務派所持觀點的異同。李鴻章認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曾國藩的“剿發捻”“勤遠略”,是進行變通的根本目的。建議請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資料回放】,了解有關內容。在【資料回放】中,闡述了張之洞關于“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的觀點。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掀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李鴻章、曾國藩洋務派的階級立場決定,他們不可能放棄封建專制之“本”,也就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頑固派以大學士倭仁為代表,以封建衛道士自居。堅持祖宗之法,認為洋務派學習西方技術是“以夷變夏”,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仇視一切改革。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務派的原因。由于洋務派勢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太后在內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況下,為了維護清統治,不得不將天平傾向于擁有實力并受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3)洋務運動教材從洋務運動的內容、影響、失敗三個方面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計,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貢獻,分析沒有實現“自強”的原因。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爭,多少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及綱常名教的絕對權威地位。洋務派組織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培養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紹西方社會科技知識,對于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稼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第三目“維新變法思想”。教材從早期維新思想、維新思想、維新變法運動幾個方面介紹近代思想的沿革變化。(1)早期維新思想早期維新思想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以后,是伴隨著中國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文化的傳入,是早期維新思想的來源。早期維新思想的人物代表著正在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的新型知識分子。建議引導學生分析: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然后指出早在洋務運動實施過程中,一批積極參與洋務或與洋務有密切聯系的有識之士已經覺察到洋務運動有不少弊病,認識到如果向西方學習僅僅局限于“器物層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涉及到經濟、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領域。這是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萌發,為維新變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在了解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張的基礎上,注意其兩點局限性:一是沒有完整的理論;二是沒有付諸行動。(2)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為首的維新派開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來評判中國,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施政綱領,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維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對舊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運動。維新變法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反對舊事物,實行新法。維新思想傳播的方式──開辦學堂、著書立說。建議引導學生歸納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各自的觀點和對封建思想的沖擊、近代思想解放的貢獻。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是由于維新運動的高漲,引起封建頑固勢力的仇恨和攻擊而展開的。洋務派也站在頑固派一邊,形成了維新派與頑固派、洋務派的尖銳對立。變與不變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對時代推來的問題,做出了兩種相反的回答。建議指導學生制作論戰內容對照表,分析這場論戰的性質和作用。維新派用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為武器,提出了系統的維新變法的理論和主張。通過這場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開來,知識分子中不少人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向西方尋找真理,學習新學的熱潮。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義,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建議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歷史縱橫】在課堂上展開辯論。建議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將維新派同頑固派之間圍繞變法、民權、西學三個問題論戰中的主張同鴉片戰爭以來林則徐、魏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較,有沒有發現什么不同與變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學習主要局限于船堅炮利、科學技術,基本上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維護舊的、傳統的封建專制制度,是對于千年老屋的修補;而現在維新派的理論基礎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與社會進化論、天賦人權說和主權在民說,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核心都是以資本主義來代替封建主義。(3)維新變法建議幫助學生分析光緒帝接受與支持維新派變法主張的原因,對維新派的變法思想產生的影響。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深感“亡國無日”。上書光緒帝,痛陳國難深重,應趕緊變法圖強,光緒帝也“不甘作亡國之君”。1898年1月,康有為呈遞《應詔統籌全局折》,表述了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變法的施政綱領。當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這是一篇以皇帝名義宣布實行變法的宣言,標志戊戌變法的開始。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觸犯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這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所不能容忍。變與不變的矛盾發展為一場帶血的斗爭,變法運動遭到了失敗。建議啟發學生討論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可以從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他們提倡資產階級新學,批判封建主義舊學,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他們痛感民族危機的嚴重,號召人們奮起救國,謀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給古老的中國社會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看,由傳統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盡管它在19世紀末的中國遭到了暫時挫折,但對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卻是一次巨大的強烈的沖擊波,它留下的痕跡是永不磨滅的,是永遠鼓舞與啟迪后人的。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關于“開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國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生了新的變化,建議首先采用談話法,讓學生了解對向西方學習的背景,增加有關鴉片戰爭前后的內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近代思想開始發展的原因。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下問題: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學習西方什么?有什么影響?教學時,還可以請學生閱讀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師生在解答疑問過程中完成本目的學習任務。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引導學生分析教材的內容和史料,從中概括出頑固派和洋務派所持觀點的異同、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務派的原因、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等方面的貢獻,分析沒有實現“自強”的原因。這個教學設計的思路是:讓學生學習比較歷史問題的方法,尋找比較點是什么,分析比較點的相同與不同,分析概括比較結果,得出歷史結論。維新變法思想。建議提出系列問題。例如,洋務運動30年有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呢?引導學生歸納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各自的觀點和對封建思想的沖擊、近代思想解放的貢獻。指導學生制作論戰內容對照表,分析這場論戰的性質和作用。組織學生閱讀【歷史縱橫】在課堂上展開辯論。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將維新派同頑固派之間圍繞變法、民權、西學三個問題論戰中的主張同鴉片戰爭以來林則徐、魏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較,有沒有發現什么不同與變化呢?幫助學生分析光緒帝接受與支持維新派變法主張的原因,同時建議啟發學生討論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2.教學案例案例一在介紹“開眼看世界”時,用電腦多媒體播放鴉片戰爭的片段。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國門被打開后,中國思想界發生了新的變化。分析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學習西方什么?案例二在介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時,用實物投影儀或計算機等展示同文館舊址照片。創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有利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起促進作用。案例三在介紹“維新變法思想”時,教師可以提出系列問題導入:洋務運動有沒有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甲午戰爭失敗表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務運動學西方技術錯了?然后自然過渡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四、問題解答【學思之窗】1.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對西學東漸起到了什么作用?解題關鍵:“師夷”與“制夷”的關系。思路引領:明確把是否學習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答案提示: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對當時知識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學習有重要的啟迪作用。2.想想看,鄭觀應說的對不對,在當時的中國能設立議院嗎?為什么?解題關鍵:從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沒有付諸行動的角度解題。思路引領:思想體系成熟與否,以及有沒有真正實施。答案提示:不對。鄭觀應的思想雖然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封建勢力還很強大,更沒有付諸行動。【探究學習總結】一、本課測評1.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起了什么作用?解題關鍵: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思路引領: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思想啟蒙的作用。答案提示: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人民的覺醒。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什么成為洋務派反對維新派的思想武器?解題關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與維新變法思想的區別。思路引領:“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的目的,維新變法思想宣傳的內容。答案提示:洋務派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維護封建階級的統治,而維新派則希望通過變法,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改革教育制度。二、學習延伸1.探究活動(1)洋務派與維新派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在指導思想上有何異同?為什么?解題關鍵:指導思想的相同點要與時代背景相連;指導思想的不同點,是學技術,還是學制度。從階級立場、思想認識的層次等方面分析原因。思路引領:洋務派與維新派的觀點。答案提示:指導思想的相同點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指導思想的不同點從洋務派與維新派的觀點上分析。從階級立場、思想認識的層次等方面分析原因。(2)慈禧太后一直被認為是晚清封建頑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為什么在洋務運動中采取支持洋務派的策略?解題關鍵:洋務派倡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思路引領:洋務派的觀點。答案提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維護清朝統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2.閱讀與思考維新派上述思想對不對?為什么?解題關鍵:維新變法運動的目的和影響。思路引領:從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進行沖擊的角度分析。答案提示:維新派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進行了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覺醒,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江蘇省南京市六中 馬娟娟)五、資料與注釋1.原始資料誠能大小增修,詎非軍國交便?戰艦有盡,而出鬻之船無盡,此船廠之可推廣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戰艦也,戰艦用攻炮,城壘用守炮,況各省綠營之鳥銃、火箭、火藥,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機、火輪車、自來火、自轉碓、千斤秤之屬,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數,而出鬻器械無數,此火器局之可推廣者二。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濟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豈非形器之末,而睽渙取諸易象,射御登諸六藝,豈火輪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指南制自周公,挈壺創自《周禮》,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風力、水力、火力,奪造化,通神明,無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長而用之,即因其所長而制之。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云集而鶩赴,又何暫用旋輟之有?……人但知船炮為西夷之長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長不徒船炮也。《海國圖志》卷2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夸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于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康熙、雍正年間,云南銅斤未曾解京之時,皆給照商人采買海外之洋銅,以資京局之鼓鑄,行之數十年,并無流弊。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諭旨“期于必行,不得畏難茍安!”仰見圣主沈幾獨斷,開物成務,曷勝欽服。──曾國藩《覆陳購買外洋船炮折》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沈浸于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及,其何由?蓋中國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習其事,造詣兩不相謀,故功效不能相并,藝之精者,充其量不過為匠目而止。……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李鴻章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萬世之巧,圣人不能盡泄。萬世之變,圣人不能豫知。然則西政西學,果其有益于中國,無損于圣教者,雖于古無征,為之固亦不嫌。……今惡西法者,見六經古史之無明文,不察其是非損益,而概屏之,如詆洋操為非,而不能用古法練必勝之兵,詆鐵艦為費,而不能用民船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經典所言而傅會之,以為此皆中學所已有,如但詡借根方為東來法,而不習算學,但矜火器為元太祖征西域所遺,而不講制造槍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爭勝,不求實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學而糅雜之,以為中西無別,如謂《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穌,是自擾也。自擾者,令人眩惑狂易,喪其所守。綜此三蔽,皆由不觀其通。不通之害,口說紛呶,務言而不務行,論未定而兵渡江矣。然則如之何?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文,而必無悖于經義。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為德,以尊主庇民為政,雖朝運汽機,夕馳鐵路,無害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無志,空言無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國家顛阝齊,圣教滅絕,則雖弟佗其冠,衶禫其辭,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萬世皆將怨之詈之,曰此堯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張之洞《勸學篇》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持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學士倭仁折》議院者,公議政事之院也。集眾思,廣眾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誠良、意誠美矣。無議院,則君民之間勢多隔閡,志必乖違。力以權分,權分而力弱,雖立乎萬國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環起交攻之勢。故欲借公法以維大局,必先設議院以固民心……中國戶口不下四萬萬,果能設立議院,聯絡眾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萬萬之眾如一人,雖以并吞四海無難也。何至坐視彼族越九萬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請,要以無禮之求,事無大小,一有齟齬動輒稱戈,顯違公法哉!故議院者,大用之則大效,小用之則小效者也。──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上》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埃及高麗等國皆是。其三如印度,見并于一國而代變者,越南緬甸等國皆是。其四如波蘭,見分于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兇之故,去就之間,其何擇焉?《詩》曰:“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傳》曰:“嫠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彼猶太之種,迫逐于歐東;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嗚呼!夫非猶是人類也歟!──梁啟超《變法通議》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于民而已。既已竊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覺而復之也,于是其法與令蝟毛而起,質而論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壞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覺,常不足以有為,而后吾可以長保所竊而永世。嗟乎!夫誰知患常出于所慮之外也哉?此莊周所以有胠篋之說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隸也。”而中國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億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訓猶奴虜也。夫如是則西洋之民,其尊且貴也,過于王侯將相,而我中國之民,其卑且賤,皆奴產子也。設有戰斗之事,彼其民為公產公利自為斗也,而中國則奴為其主斗耳。──嚴復《辟韓》2.課文注釋林則徐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一字少穆,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xx年考取進士,歷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江寧布政使、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職。1831年任河東河道總督時曾修治黃河。1832年任江蘇巡撫,疏陳連年錢漕之累、小民之苦,堅請緩征,并修白茆、瀏河等水利。1838年,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頒布了六條禁煙章程,實行禁煙,取得一定效果。他從煙毒泛濫中預見到“貧民”、“弱種”的深遠后患和“兵弱銀涸”的政治危機,上書道光帝,痛陳鴉片之害,主張嚴禁鴉片。12月,道光帝召林則徐到北京,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到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等采取措施,堅決懲辦鴉片販子,迫使外國鴉片商交出鴉片二萬零二百余箱,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與此同時,他積極籌備海防,修建炮臺,于海口設置木排鐵鏈,添置大炮,整頓水陸軍,組織水勇,并發出告示:“英夷兵船一進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因而多次打敗英軍的武裝挑釁。他還積極了解外國情況,“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以便“知其虛實”,“定控制之方”,并親自主持編譯《四洲志》。書中所記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國的地理和歷史,是當時中國一部較有系統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則徐囑托,以此書及其他資料為基礎,編撰了《海國圖志》。1840年1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由于林則徐戰備認真,防守嚴密,英軍在廣東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軍的侵略,歸罪于林則徐。10月,林則徐被革職。1841年,林則徐被派赴浙江籌劃海防。不久被發配新疆,在新疆墾辟屯田。1845年,署理陜甘總督。1846年,任陜西巡撫。1847年授云貴總督,奏請準許招商集股,開發礦產。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廣西巡撫,前往廣西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廣東潮州,終年66歲。著作輯為《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等。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積極抵抗外來侵略,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曾國藩曾國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出生于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累遷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他平時有感于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太平軍起義爆發后,他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號“湘勇”(通稱湘軍)。后來,湘軍成為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主力,他也因此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成為晚清首位握有軍政實權的封疆大吏,并最終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受封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此后,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因師久無功,被李鴻章接替,回任兩江總督。不久,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天津發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由“中興名臣”變成“賣國賊”。9月,還任兩江總督。曾國藩也是晚清洋務事業的開創者和實踐者。他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制船”。他先設立安慶內軍械所,后又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他還在江南制造局內設置翻譯機構,令中國科學家徐壽主持翻譯館事務,還接受容閎的建議,派遣中國幼童赴美留學。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1872年,病死于南京。贈太傅,謚文正。后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今人又編有《曾國藩全集》。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后,洋務運動興起。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主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洋務派和反對學習西方的頑固派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論戰。其中影響較大的爭論主要有:19世紀60年代后期的京師同文館招收科甲正途人員學習天文算學之爭;80年代的修筑鐵路之爭和派遣留學生之爭。首先是同文館之爭。奕、曾國藩等人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指出:“以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欲悉各國情形,比先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1862年,清政府批準了奕的建議,在北京開辦了我國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外國語學校──京師同文館。該館最初只是培養中國翻譯人員為目標,只設立一些外文館,如英文館、俄文館、法文館等,以學習外國語言為主。后來,奕建議增加天文算學館,招收30歲以下的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及科舉出身的五品以下的官員入學,還希望延聘洋人教師。此建議一提出,便遭到朝廷中一批守舊官僚反對,由此引發洋務派與頑固派之間的第一場大論戰。頑固派官僚認為,招人學外語,聘請洋人為師已經是在胡鬧,現在竟要一批科甲“正途”之士去學習外國的“奇技淫巧”,這不僅會沖擊中國的傳統學術,而且還勢必動搖士大夫官僚安身立命的“中學”。大學士倭仁認為“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即使科學館中出了有成就者,也不過是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而能起衰振弱也”。并危言聳聽地說,奉夷為師是墜入了洋人的圈套,這簡直是“用夷變夏”,“數年以后,不盡驅中國之眾咸歸于夷不止”,強調“欲求制勝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強必謀禮儀之士。”對于頑固派的反對理由,奕等人不以為然,嘲諷頑固派只會“空言塞責,取譽天下”,責問倭仁,既然視夷為仇,則必有臥薪嘗膽之志?指責他只會空談道義,與國事無補。批評倭仁言論中的偏見和短視見識,他再三告誡說,想維持長久安定,就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裝備自己,以達“自強”。當時的西太后還離不開奕的幫助,所以在這場論戰中基本贊同奕的主張。最后以奕等人的獲勝而結束這場爭論。1867年,天文、算學館舉行招生考試,72人參加考試,錄取30名,正式開館。但所錄取的30名,半年后又因程度太低,經復試后僅留下10人,而被并入英、法、俄文館,天文、算學館名存實亡。其次,是關于派遣留學生之爭。1871年,曾國藩等奏請選送聰穎子弟赴外國學習的建議,并上奏力陳派留學生的好處和計劃。1872年清政府采納了這些建議,正式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學習。從1872年到1875年,共派出學生120名。這批留學生主要學習與建設我國工業有關的學科,如造船、開礦、郵電、機械工程、交通運輸等。派遣留學生經過了激烈的爭論,最后在1881年,清政府還是作出了全部撤回留美學生的決定,這年下半年分三批回國。在這四批留美學生中,只有詹天佑、歐陽庚兩人獲學士學位,60人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其他都還是中、小學生。洋務派與頑固派對待西方文化的不同態度,在關于修筑鐵路的問題上也充分地表現出來。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清代著名思想家。他于嘉慶末年曾在京向劉逢祿學習公羊學,后與龔自珍齊名,為經世致用之學的代表人物,時人并稱龔魏。1825—1826年間,他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并參與籌議漕糧、水利等工作。以后,他任內閣中書,廣泛閱讀各種典籍文獻,較多地了解社會實際。鴉片戰爭時,他在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戰役,痛憤時事,著《圣武記》。他又依據林則徐的囑托,對照歷代史志將林則徐所編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增補為《海國圖志》。這部書于《南京條約》訂立后不久整理成書。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訂為60卷,1852年(咸豐二年)又擴編為100卷,刊于揚州。此書系統介紹了外國歷史、地理和科技知識,譴責投降派“夷兵不可敵”的賣國論及頑固派視堅船利炮為“奇技淫巧”的昏憒,對戰、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見解,并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張。他建議制造槍炮輪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機器工業產品,加強海防,抵抗外國侵略,要求改革漕運減輕賦稅,兼顧商人利益。本書出版后影響很大,促使人們開闊眼界,了解世界,對后來資產階級改良派有一些啟蒙作用。此書出版后,很快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維新運動也發生一定影響。1853年太平天國軍進攻江南,逼近揚州時,魏源組織地主武裝進行對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還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編》《老子本義》《詩古微》《書古微》等。洋務運動的目的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折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制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后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務(《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頁)。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為,清軍作戰往往數倍于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武器不行,槍炮窳(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余,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后可達自主(《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折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奕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并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倭仁倭仁(1804—1871),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里氏,字艮峰,道光進士。道光末年,他和曾國藩標榜“理學”,以封建衛道者自居。同治初年,他任文淵閣大學士,反對洋務派設立同文館和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成為頑固派首領。著有《倭文端公遺書》。李鴻章李鴻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籍辦團練,協助鎮壓太平軍,屢遭失敗,投靠曾國藩當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軍編制,組織淮軍。1862年4月,淮軍由安慶乘英國輪船到上海,與外國侵略者組織“常勝軍”,守上海、陷蘇州、常州,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署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由曾國藩舉薦,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軍政、外交大權。為了挽救清朝統治,以“自強”“求富”為名,創辦軍火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上海輪船招商局等),創辦北洋海軍。他對外一貫妥協退讓,投降賣國,曾招致中法、中日戰爭失敗,是許多不平等條約的訂立者。曾參與反對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時與英國策劃“東南互保”。訂立《辛丑條約》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務運動中貪污中飽,死時遺產竟達4 000萬兩白銀之多。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清末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陰人。1860年為曾國藩推薦,統領部分湘軍,曾自募約五千人,組成“楚軍”,左系湘軍形成。1862年初,經曾國藩舉薦,升任浙江巡撫,與法國組織“常捷軍”,陷寧波、紹興等地。1866年以閩浙總督身份創辦福州船政局。次年調任陜甘總督,“身雖西去,心猶東注”。督陜甘期間,曾辦蘭州制造局,因西北盛產羊毛,又辦蘭州織呢局。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率軍入疆,進攻阿古柏反動政權。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議設立新疆行省,開發新疆。1881年升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1884年中法戰爭中是主戰派,督福建軍務。次年因病退職死。他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裁撤洋員,與李鴻章的江南制造總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辦洋務的思想特點。張之洞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一字香濤,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年間,他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職。1882年,他出任山西巡撫,1884年擢升兩廣總督。中法戰爭期間,他主戰,奏準起用前廣西提督馮子材,在廣西邊境擊敗法軍。1889年,他調任湖廣總督,創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設立紡紗、織布、繅絲、制麻四局,創辦兩湖書院,籌辦盧漢鐵路,與李鴻章爭奪權勢。張之洞是洋務運動后期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他發表《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西學為用”,以維護封建倫理綱常,反對維新變法。19xx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在帝國主義策劃下,他參與所謂“東南互保”,鎮壓兩湖地區人民反洋教斗爭和唐才常自立軍起事。19xx年,他調任軍機大臣,掌管學部,19xx年督辦粵漢鐵路。有《張文襄公全集》。鄭觀應鄭觀應(1842—1922),又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杞憂生,晚年自號羅浮待鶴山人。1858年(咸豐八年)放棄科舉,到上海學商。此后20年左右,在經營工商業的過程中,關心時政,留意西學。1892年后,由盛宣懷保舉入輪船招商局任幫辦,后改會辦。19xx年冬,鄭觀應辭去招商局會辦。次年,他改任粵漢鐵路購地局總辦。19xx年,被舉為粵漢鐵路商辦公司總辦。19xx年又入輪船招商局任會辦。晚年政治表現落伍,擁護“立憲”,反對革命。但又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和軍閥混戰不滿。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學宿舍。著有《救時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編》、《南游日記》、《西行日記》、《羅浮待鶴山人詩草》等多種。作為中國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在政治上,鄭觀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明確提出在中國建立議會制度的主張;在經濟上,他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力主與西方列強進行“商戰”;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改革科舉,提倡西學,廣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鄭觀應務實求真,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強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雖然他以思想家著稱于世,但他還是一個用思想指導行動的實業經營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個風氣還未大開的時代里,鄭觀應所言所行,不僅激勵了同儕,而且也鼓舞了來者。馮桂芬馮桂芬(1809—1874),近代著名的洋務思想家。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道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53年在蘇州辦團練,升任右中允。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州時,逃至上海。后入李鴻章幕府。多次建議改革時政,重視經世致用之學,主張學習西方,提出“采西學”,“制洋器”的主張和“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本。”的著名思想,對洋務派有很大影響,同時又被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著有《校邠廬抗議》、《顯志堂集》、《說文解字段注考證》等。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馮桂芬從理論上闡述了正確處理古今、中外關系的重大意義,發展了先秦思想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提出“鑒諸國”的主張。他勇敢地沖破“用夷變夏”的嘲諷和攻訐,提出:“法不善,雖古先吾斥之;法茍善,雖蠻貊吾師之”。他反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陳腐觀念,認為以“文”代“質”、以“巧”代“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帶有進化思想的歷史觀,使他開闊視野,承認歐美諸國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先進性,正視中國落后的現狀,進而指出向西方學習是中國從弱轉強、由貧轉富的必由之路。他除對西方宗教加以否定外,舉凡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都十分重視與贊賞。由于他對西方世界的不斷了解與探索,使其思想更加開闊。他提出向西方學習的洋務思想和中外關系中戰與和的“夷務觀”,給人以新的認識和啟迪。馮桂芬在中西比較中找到了差距,于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提出必須走自強道路,依靠我國的物力、人力,學習外國先進的經濟思想和科學技術,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面貌。馮桂芬提出“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隨后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馮桂芬第一次明白具體地提出了在外交、軍事、內政等方面進行改革的主張。王韜王韜(1828—1897),近代中國著名洋務思想家、政論家、報人、文學家。初名利賓,字蘭卿,入縣學后改名瀚,字懶今,后更名韜,字仲潛,一字子潛、紫詮,自號天南遁叟,晚年稱弢園老民等。1847年,王韜迫于生計接受英國倫敦會新教傳教士麥都思的邀請,到墨海書館任編輯,由此改變了王韜一生的生活軌跡和思想觀念。在翻譯西書的同時,王韜十分關心時事,不斷地抨擊列強在華的經濟侵略和軍事侵略,不斷抨擊清政府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各種制度中存在的弊端。1862年2月化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把改良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國身上。不久,王韜的上書被清軍獲得,清朝官員指控王韜有通太平軍之嫌,派兵捉拿。當年10月逃至香港。開始了長達22年的流亡生活。在此期間,王韜翻譯《尚書》《詩經》等中國儒家經典,還游歷了英、法等國,使他大開眼界,深感中國的落后與差距。王韜對英國君主立憲的政體很感興趣,專門到倫敦英國議會參觀,多次去旁聽英國下議院開會,目睹議員們在議院中自由表達對“大政重務”的看法。王韜稱這種政體為“君民共主”。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親自撰寫文章,評論時政,提出“富強即治國之本”,率先喊出“振興中國”、“變法自強”的口號。他主張中國學習西方,掃除封建偏見,重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他在《循環日報》上撰寫《變法》(上、中、下三篇)、《變法自強》(上、中、下三篇)、《重民》(上、中、下)、《洋務》(上、下)、《尚簡》、《治中》等數百篇政論文章,系統地宣傳了他的“變法”主張,具體提出了變法圖強的綱領、方案。王韜強調要在變法的基礎上,治理中國內政,變革封建專制政體及其制度,仿效實行英國式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進而建立新的資產階級的國體。王韜用歷史進化論的觀點來觀察中外歷史的演變,肯定了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和變化的趨向,肯定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不可逆轉,認為中國只有變法,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順應時代潮流。在政治改革方面,王韜提出,其一,要“重民”,開言路,啟民智,得民心,這樣才能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君民共主”的政治體制。其二,裁撤冗員,清理仕途,改革律例,簡化繁文,也是為建立君主立憲政府所必須進行的政治改革內容。在文教改革方面,王韜提出要改革舊的科舉取士和教育制度。在軍事改革方面,王韜提出改革武科、武學,進行新式練兵。在外交改革方面,王韜提出了展開獨立外交等一系列主張。在經濟改革方面,王韜全面系統地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他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國”的口號,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強國。1893年,經陸皓東介紹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相識,對孫中山的變法主張大加贊賞,并為孫中山的《上李鴻章書》潤色。1897年,“不作人間第二流,奔騰萬里駕輕舟”的中國早期維新思想家,變法自強和君主立憲制的首倡者王韜,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享年70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原來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在我國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是,它們遠沒有發展到直接向近代工業過渡的階段。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道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出現,主要不是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擴大。原來的資本主義萌芽,絕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國資本主義商品的侵襲逐漸破產,極少數由手工工場發展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手工業直接轉化為機器工業的道路──資本主義發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礙,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資辦近代工業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徑。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資于新式工業,(建立廠房,購置外國機器,購買原料)用雇傭剝削的辦法,招募中國工人進廠進行商品生產,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近代工業,是方舉贊、孫英德合伙設立的上海發昌機器廠。它是為外商船廠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設立的。1866年初創,1869年開始使用車床,由手工工場轉化為近代工業。除此之外,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辦繼昌隆機器繅絲廠;1881年,黃佐卿在上海創辦公和永機器繅絲廠;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書局等。這些都是中國比較早的民族資本近代工業。從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創辦人或投資人來看,他們大多是廣州、上海、寧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買辦官僚也不少。這些企業主是工業資本家,但是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還擁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與它們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又因為中國民族近代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有聯系、依賴的一面。這種情況決定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待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具有反抗和妥協的兩重性。強學會清末維新派的政治團體。1895年,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后,維新成為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帝黨想利用這個運動向后黨奪權,開始和運動結合。8月,在帝黨翁同、孫家鼐支持下,由康有為發起,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強學會。入會者數千人,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會中主要分子。康作《強學會序》,痛陳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號召發憤圖強。學會每10日集會一次,每次都有人發表演說。又附設“強學書局”,刊行《中外紀聞》,翻譯西方和日本書籍,宣傳維新主張。一些官僚見學會勢盛,也紛紛表示“贊助”,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都捐銀入會。李鴻章也愿捐銀兩千兩入會,因簽訂《馬關條約》名聲太臭,遭到拒絕。英國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并成為學會的指導者。不久,康有為又組織上海強學會,吸收黃遵憲、汪康年等數十人為會員,刊行《強學報》,與北京強學會相呼應。御史楊崇伊(李鴻章的親家)以“私人會堂,將開處士橫議”之風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強迫光緒帝下令封閉北京強學會。張之洞也停發上海強學會的經費。前者只活動了四個月,后者只活動了一個多月,便被扼殺了。康有為康有為(1859—1927)廣東南海縣銀塘鄉人。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受過嚴格的封建教育,攻讀孔孟之道的論著。19世紀70年代,中國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資產階級開始醞釀著資產階級維新思潮。康有為開始朦朧地意識到應該探求新興的學問了。1879年康有為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閱讀了《西國近事匯編》、《環游地球新錄》等書,乃始知西方治國有法度。在西學的影響下他如饑似渴地向西方尋找真理。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書,回來研究。他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后,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聯合一千三百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不久,在北京組織強學會。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第二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折奏事,籌備變法事宜。百日維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為、梁啟超所籌劃。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逃往日本,設立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19xx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1917年,伙同張勛復辟失敗。1927年,病死于青島。梁啟超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縣茶坑村人,祖父和父親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資產階級有聯系的地主家庭,15歲時,受業于阮元在廣州創辦的學海堂,17歲考中舉人。1890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開始看到《瀛環志略》和江南制造總局翻譯的書籍,初步接觸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1891年,他就學于康有為,接受維新思想的影響。1895年,他在北京協助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組織強學會。1896年,他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第二年,他到湖南,擔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在他和譚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變法運動迅速開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后,他逃往日本,主編《清議報》,后又創辦《新民叢報》,鼓吹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但是他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的影響。19xx年,他在東京成立政聞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國,糾集立憲派、保皇黨徒組成進步黨,擁護袁世凱,并出任袁政府司法總長。19xx年,他與蔡鍔聯合反袁。8月,他組織憲法研究會,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財政總長。1920年,他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他的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光緒帝光緒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道光帝之孫,同治帝的從弟,醇親王奕譞的兒子。1875~19xx年在位。年號光緒,廟號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無子,慈禧太后為了繼續垂簾聽政,于1874年擇立年僅4歲的載湉入繼大統,是為光緒帝。光緒帝在位期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圍逐漸形成兩股勢力,產生了帝黨和后黨的權力之爭。1889年,光緒帝19歲,舉行“大婚典禮”,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應該“親政”,那拉氏不得不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要政還須請示她,她仍掌握著內外大權。光緒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經歷了1883—1885年中法戰爭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目睹了帝國主義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為了從慈禧太后手中奪回統治權,并振作圖強,毅然支持和任用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等實行變法,頒布《定國是詔》和一系列維新命令,企圖在維持封建統治的基礎上發展一些資本主義。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視變法如亡國,以維新派為洪水猛獸,于是年9月21日發動政變,大肆逮捕、屠殺維新志士,并幽禁光緒皇帝于瀛臺。19xx年8月,八國聯軍入京,慈禧挾持光緒帝逃往西安,19xx年1月回到北京。19xx年11月光緒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時年38歲。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形成于19世紀70至80年代,它是伴隨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而出現的。與洋務思潮主流人物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相比,早期維新思想家的眼界較為開闊,認識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戰前,他們的思想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早期維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馮桂芬(1809—1874)、王韜(1828—1897)、薛福成(1838—1894)、馬建忠(1845—1900)、鄭觀應(1842—1922)等。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過封建正統教育,涉足科場,有的還獲得過相應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職。如馮桂芬1850年獲得榜眼,曾任廣西鄉試主考官。他們不少曾到過外國,有點甚至長期住在海外。如王韜到過英國、法國和俄國;鄭觀應在外國資本企業即洋行做買辦,并創辦過洋務派官督商辦企業的輪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駐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的使節。早期維新思想家認識到,只有振興商務,發展資本主義,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他們的思想主要包括:1)反對西方列強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王韜指出:“環而伺我者數十國”都是心腹之患。對此,他“憂國念家,萬慮坌集。”鄭觀應認為,中國面臨亡國之大患,自然應以防外敵為主。他憤怒地指斥清政府的文官為“保全祿位”,武官為“保全身家”。他們要求維護國家主權,限制西方列強在中國的特權,特別是要求修訂最惠國條約和領事裁判權。他們認為,列強在中國殺人放火,搶奪財物,毆打平民,污辱婦女,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和制裁,而由外國領事處理,結果使罪犯逍遙法外,無法無天,繼續作惡,這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民族尊嚴。早期維新思想家極力反對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的殖民地關稅制度。2)進步的政治改革主張,主張仿照西方君主政體來改造中國的君主體制。王韜曾說過:“君為主,則必堯舜之君在上,而后可長安久治;民為主,則法制多紛更,心志難專一;究其極,不無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薛福成也說:“西洋各邦立國規模,以議院為最良,然如美國則民權過重,法國則叫囂之氣過重,其斟酌適中者,惟英德兩國之制,頗稱盡善。”3)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愿望。其中,以鄭觀應提出的“商戰”思想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國強是以民富為基礎的,而民富又是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條件的,強調強國富民的根本在于興商,必須以商立國。他指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采取“兵戰”與“商戰”兩種形式。“兵戰”是搞軍事征服,“商戰”是搞經濟掠奪;“兵戰”是手段,“商戰”是目的。由此他提出了“習兵戰不如習商戰”和“十萬豪商,勝有百萬勁卒”的主張。“以商為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要求發展中國民族工商業,抵制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保護中國自主權利和資源,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富強起來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早期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僅限于著書立說,形成社會輿論,尚未沒有形成政治運動。嚴復嚴復(1854—1921)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西學翻譯家。原名傳初,國改名宗光,字又陵,后改為幾道,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少年時代在私塾受教。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語和輪船駕駛技術,初步接觸到西方一些自然科學。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國樸次茅斯大學和格林威治海軍大學學習,親身觀察英國的社會制度,研究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并開始深入思考中國為什么會落后的問題。1879年5月,他從英國學成回國后,先后在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擔任教習、總教習、總辦,達20年。他在中法戰爭至甲午戰爭前十年間,曾捐監生,四次參加鄉試,但都未考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嚴復在天津《直報》先后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一系列論文,評論歷史,針砭時事,主張學習西方,實行維新變法。1897年11月,嚴復和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匯編》,鼓吹學習西方國家的“民主”和“西學”,以解救民族危機。翻譯《天演論》,介紹西方近代進化論思想。在所發表的政論中,嚴復利用近代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文化思想和社會政治學說,尖銳批判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倡民主、新學,主張變法圖強。他主張“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君主立憲制度。他還積極宣傳和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當時和后來都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影響。維新運動失敗后,他的興趣逐漸移到學術研究上來,繼續翻譯了西方近代一些邏輯學、社會學、政治學著作。辛亥革命后,他于19xx年2月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5月改任校長。但他的思想漸趨保守,19xx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成立“籌安會”,他名列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對西學深感失望,將希望寄托在中國傳統文化,1921年病逝于鄉里。嚴復致力于翻譯著述,通過介紹西方學術文化思想和政治學說以“警世”。嚴復的著作除一些政治和學術文章之外,基本上是翻譯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論》(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原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群己權界論》(約翰·穆勒的《自由論》)、《群學肄言》(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社會通詮》(甄克思的《社會進化簡史》)、《法意》(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穆勒名學》(穆勒的《邏輯學原理》上半部)、《名學淺說》(耶芳斯的《邏輯學初步》),通常被稱為“嚴譯八種”。這些譯著在清末西學東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清末知識分子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天演論》。《天演論》是嚴復根據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論文集《進化論與倫理學》選擇的。嚴復用文言文譯了它的主要內容,并附加了自己的許多見解,于1897年12月開始在《國聞報》上發表。次年3月正式出版。《天演論》的基本思想是闡述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嚴復看來,《天演論》最主要的意義在于“質力雜糅,相劑為變”。他反復宣傳和強調這種“變”的觀點,并利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向國人敲起亡國滅種的警鐘,大聲疾呼:要順應“天演”的規律,改革現狀,變法維新,才能避免危亡之禍,否則,就會在“生存競爭”和“天然選擇”中,被淘汰。《天演論》的發表促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也對行將到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起到影響。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與守舊派在文化的許多問題上進行了尖銳、激烈的論戰,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之爭,二是民權平等與三綱五倫之爭,三是學校與科舉之爭。論爭的實質是中國維護封建主義的制度,還是變法革新、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戊戌變法前后,頑固派根據“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信條,反對一切新事物、新思想。在他們看來中國所以貧弱,并不是因為中國的傳統制度不好,而是因為社會“人心不古”。他們說:“當今之世,非無治法之患,實無人心之患”,而補救的辦法,“總以正人心,培國脈為本”。仍然死抱住封建綱常名教不放。洋務派也主張變革,但他們的變法只限于對一些枝節進行變法,而不在于根本的政治體制方面。他們說:“不可變者,倫紀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術也,非工藝也。”維新派則主張進行根本性的變革。他們根據西方流行的進化論和中國古代的變易思想指出:“變者天下之公理”,而且這種變化不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針對頑固派“祖宗之法不可變”觀點,維新派說:“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維新派也批判了洋務派的枝節變革。認為洋務運動“補漏之無成功”,主張進行全面變法。維新派所說的全面變法,包括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興民權、設議院。而頑固派和洋務派認為:“民主萬不可設,民權萬不可重,議院萬不可變通。”維新派同頑固派、洋務派的思想論戰推動了變法運動走向高潮。這次論戰,是作為新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資產階級第一次向封建思想文化提出挑戰。在論戰中,維新派以進化論批判“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以民權觀念批判“君權至上”的封建專制思想,并闡明了“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的道理。經過論戰,資產階級新思想廣泛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但在論戰中也暴露了維新派的一些弱點和缺點,如主張對舊制度進行改良,但反對革命,甚至有時改良也主張暫緩實行,表現出很大的妥協性;他們對封建文化進行了批判,也很不徹底。所有這些弱點和缺點都是由其階級的局限性和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決定的。戊戌政變參見《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相關內容。3.學術觀點維新變法運動的意義及其評價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利益與主張。但在19世紀末,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還很弱小,因此維新派在鼓吹變法的時候,就只能從其他階級中尋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對象。由于他們和封建地主階級有較多的聯系,就自然在這一階級中尋找同盟者,面對勞動群眾則采取輕蔑甚至敵視的態度,他們鼓吹變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輟耕于壟上”的陳勝式的人物又揭竿而起。維新派所聯絡和依靠的是地主階級中的開明勢力,主要是帝黨。但是,當時的帝黨,并沒有多少真正的實際權力和力量,而站在他們的對立面的則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以及依附于它的洋務派。這兩股勢力的力量遠遠超過維新派和帝黨,這本身就決定了變法運動的失敗命運。直接導致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在變法理論、策略和措施上的所犯種種錯誤。維新派的變法理論主要是依據康有為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書。這兩部書雖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但真正接受的人卻甚少,即使在維新派和帝黨分子中也很少有人能接受。光緒皇帝雖然大量采納康有為的變法建議,卻詔令禁毀這兩部書。連主張變法維新的黃遵憲、章太炎、唐才常等都表示不贊成康有為的今文經學和孔教說。弟子梁啟超也偶而會流露出懷疑態度。實際上這兩部書所引起的今古文經學派論爭幾乎淹沒了維新變法的主題,對變法運動起了嚴重的干擾和阻礙作用。同時,維新派在變法策略和措施方面也犯了“躁進”的毛病。在短短的103天中,發出上百道新政詔令,改革內容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這些詔令只有原則要求,沒有妥善的配套措施。譬如,廢八股,改策論,這使眾多的士子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失去了奮斗前程,他們自然走向變法的對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門,由于沒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員和他們的家屬一夜之間便失去生計所托,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混亂。這樣的結果是除了有少數開明人士的支持外,變法一直沒有得到更廣泛社會的支持,反對的聲浪反而不斷發展。這恰恰給慈禧等人的政變提供了機會和借口,導致維新派的失敗。但是,維新派畢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政治力量,他們的變法主張代表了中國歷史變革的方向。維新派進行變法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救亡圖存,雖然戊戌變法沒能完成自強御侮的目標,但它仍具有重要的愛國救亡意義,它把民族救亡意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變法是第一次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政治變革運動,它并不是洋務運動的簡單繼續,而是一次質的飛躍。洋務運動僅僅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戊戌變法則是要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4.插圖說明《同文館舊址》1862年8月,清政府在總理衙門東所設立同文館,民國初年,這里曾是外交部的辦公場所,地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堂子胡同49號。5.參考書目《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北師大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組編中華書局1977年版《對歷史的宏觀思考》丁偉志著,河北教育出版社xx年版《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胡繩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戊戌變法史》湯志鈞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主要網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青網史海泛舟一、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新青年》的誕生19xx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倡導民主和科學,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蔡元培在學術上實行“兼容并包、百家爭鳴”的方針。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干將。《新青年》和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探究在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中,新文化運動對于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聯系講解史料分析新文化運動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振興中華,改造黑暗的舊中國而進行的新的探索。德先生和賽先生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口號是民主和科學。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分子,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新文化運動增添了新的內容。舉例分析歷史比較中國要富強,必須要提倡民主與科學。在學習中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表現出的無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使命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前期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的舊文化的斗爭。問題探究新文化運動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1.知識結構2.教材分析與建議課時安排1課時。重點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主要內容。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新文化運動:《新青年》的誕生,德先生和賽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很有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乘著俄國革命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由于這一時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還是比較豐富的,建議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及影響。本課引言是引自陳獨秀所寫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的一段史料。陳獨秀在這里高舉起了“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研讀,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的內容,借此導入新課的教學。問題一:文中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各指什么?問題二:陳獨秀提出這“兩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三:這“兩位先生”的提出在當時有何深遠的意義?第一目“《新青年》的誕生”,教材首先闡述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強調陳獨秀高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隨后介紹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銳意改革及他在學術上實行的方針,提及大力宣傳新文化的一些干將,點明《新青年》和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后,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建議教師在進行本目的教學時,補充袁世凱《大總統祭圣告令》的有關內容,使學生認識到袁世凱將封建主義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說教作為統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為突破重點做鋪墊。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設置問題“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由學生判斷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進行深層次的體會。袁世凱《大總統祭圣告令》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圣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于修身。──《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建議在教學的時候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xx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于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么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于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圣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于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建議適當補充有關人物的生平資料,還可以北大紅樓的簡介引入,利用教材提供的【歷史縱橫】中的材料進行教學。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并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第二目“德先生和賽先生”。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于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1)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對引言部分,教材本目所引資料及【學思之窗】中所引材料進行分析,并適當補充相關內容,以加深對此內容的理解。“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于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后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內涵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教材總結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進步性及局限性。(1)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并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建議教師在此處可幫助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2)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他們還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建議教師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進而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關于“《新青年》的誕生”一目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思考辛亥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使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使得他們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統治。而新文化運動正是反映了這種政治要求而興起的思想文化運動。引導學生勾勒出“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者關系內在聯系的軌跡,認識其必然性。同時教師還可設置問題“新文化運動是‘情緒主義’的產物,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由學生判斷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對運動的興起進行深層次的體會。建議教師還可補充一些相關人物的照片和資料,并以照片為依托,采用談話法,設置相應的小問題,諸如①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②新文化運動中的代表人物。③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等。這些都屬于對基本史實的識記。通過指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課文,找出答案和發現問題,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關于“德先生和賽先生”一目的教學。關于民主和科學口號的提出,建議教師對教材提供的史料進行重新整合,并設置相應的問題如:文中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各指什么?它們的具體含義是什么?陳獨秀提出這“兩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兩位先生”的提出在當時有何深遠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民主和科學旗幟的樹立對于中國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培養學生閱讀史料,駕馭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新文化運動的‘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明確‘新’的含義所在。在談及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問題時,教師可以補充胡適關于《貞操問題》的文章及吳虞談論儒教與專制關系的文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體現出的勇敢無畏的精神和先鋒作用。關于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的問題,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什么是舊道德,進而引入新道德,并適當進行闡述。文學革命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建議教師提及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的“八事”和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提到的“三大主義”。還可以回顧著名人物的代表作品,幫助學生理解其精神實質。關于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問題的教學,教師要使學生明確“新發展”是什么。為此教師可以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引導學生回顧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革命屢屢失敗的史實,了解單純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難以勝任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了,理解俄國十月革命中“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含義。二是中國人民“翹首以迎接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三是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是怎樣宣傳它及這會使新文化運動發生怎樣的變化。最終把握新文化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關于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找出適當的切入點,對新文化運動作出評價。如提問近代中國有哪幾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們對封建思想有怎樣的沖擊?新文化運動在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樣的?對“新文化運動中,一些先進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統思想的過程中,對東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片面性”這句話應如何理解?等,從而明確新文化運動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但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進而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2.教學案例案例一  在講到“《新青年》的誕生”,可以利用課本提供的北大紅樓的照片。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學生從這座紅樓走上街頭,和北京學生一起游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承認日本接管德國侵占中國山東的各種特權的無理決定。“五四運動”之前,共產主義讀書會小組在此成立,它是中國最早介紹和宣傳馬列著作的陣地,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見證。案例二  在講到“德先生和賽先生”一目,可以通過對典型例子的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教材中的【歷史縱橫】介紹了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一篇反封建的戰斗檄文,小說中的“狂人”象征著一代還不能夠被多數民眾理解的文化先覺者,是一個英勇孤獨的戰士。他通過痛苦的反思,得出一個振聾發聵的結論: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說的結尾,魯迅說“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寫道: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魯迅在《狂人日記》之后,“一發而不可收”,寫出了《孔乙己》《藥》等著名小說,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思想給人們造成的精神創傷。他解剖中華民族國民性的弱點,意在暴露社會病根,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這一時期的小說集結時,取名為《吶喊》。除魯迅之外,還有郁達夫、葉紹鈞等人的小說也從不同的視角表現了社會黑暗、民族衰弱給知識青年和勞動人民造成的痛苦。案例三  在學習“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時,教師可以聯系中國近代的幾次思想解放潮流。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圍繞著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戰。這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之間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展開了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9xx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它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四、問題解答【學思之窗】你能解釋上面這段文字嗎?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解題關鍵:中國要擺脫愚昧的狀態,必須用科學的知識破除迷信。思路引領:國人不知科學的危害;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答案提示:同意他的觀點。中國人因為不懂科學,所以處于愚昧落后的狀態,所以要想擺脫這種狀態,“當以科學和人權并重”,建立有現代技術的農業和獨立的現代工業,用科學知識破除迷信。【探究學習總結】一、本課測評1.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影響?解題關鍵:四個提倡,四個反對,新的內容;進步性,局限性。思路引領:掌握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答案提示:主要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發展到后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對后世的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獲得空前的解放。弘揚了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2.為什么說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解題關鍵:矛頭直接指向儒家傳統文化。思路引領:儒家傳統文化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要想反對封建統治,在思想文化領域就要提倡資產階級的新文化,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儒家傳統文化。答案提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儒學,它由于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需要,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近代以來,在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過程中,思想界出現了學習西方的熱潮,新文化運動就是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二、學習延伸探究活動分組討論:新文化運動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對不對?你認為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活動提示:本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分析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理解在新文化運動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已經成為封建文化的象征,為發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正確的,對傳統文化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求得發展。鼓勵同學暢所欲言,注意史論結合,培訓辯證思維及口頭表達能力。(江蘇省 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  俞嵐)五、資料與注釋1.原始資料他們所非難本志的,無非是破壞孔教,破壞禮法,破壞國粹,破壞貞節,破壞舊倫理(忠孝節),破壞舊藝術(中國戲),破壞舊宗教(鬼神),破壞舊文學,破壞舊政治(特權人治),這幾條罪案。這幾條罪案,本社同人當然直認不諱。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兩先生之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用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兩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奴隸云者,古之昏弱對于強暴之橫奪,而失其自由權利者之稱也。自人權平等之說興,奴隸之名,非血氣所忍受。世稱近世歐洲歷史為“解放歷史”:破壞君權,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認教權,求宗教之解放也;均產說興,求經濟之解放也;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之解放也。……人之生也,應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為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惡社會,作退避安閑之想。嗚呼!歐羅巴鐵騎,入汝室矣;將高臥白云何處也?吾愿青年之為孔墨,而不愿其為巢由;吾愿青年之為托爾斯泰與達噶爾(r.tagore印度隱遁詩人),不若其為哥倫布與安重根!──陳獨秀《敬告青年》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禮記》《中庸》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體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剛柔也,若相反而實相成。各國大學,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美術之理想派與寫實派,計學之干涉論與放任論,倫理學之動機論與功利論,宇宙論之樂天觀與厭世觀,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士不知科學,故襲陰陽家符瑞五行之說,惑世誣民;地氣風水之談,乞靈枯骨。農不知科學,故無擇種去蟲之術。工不知科學,故貨棄于地,戰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給于異國。商不知科學,故惟識罔取近利,未來之勝算,無容心焉。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其想像之最神奇者,莫如“氣”之一說;其說且通于力士羽流之術;試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氣”之果為何物也!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維科學。夫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較之想像武斷之所為,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宇宙間之事理無窮,科學領土內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廣闊。青年勉乎哉!──陳獨秀《敬告青年》今之談文學改良者眾矣,記者末學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來頗于此事再四研思,輔以友朋辯論,其結果所得,頗不無討論之價值。因綜括所懷見解,列為八事,分別言之,以與當世之留意文學改良者一研究之。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文學改良芻議》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何自而來乎?曰,革命之賜也。歐語所謂革命者,為革故更新之義,與中土所謂朝代鼎革,絕不相類;故自文藝復興以來,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倫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學藝術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近代歐洲文明史,直可謂之革命史。故曰,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乃革命之賜也。吾茍偷庸懦之國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雖經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嘗稍減。其原因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單獨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會,不生若何變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總因,乃在吾人疾視革命,不知其為開發文明之利器故。孔教問題,方喧呶于國中,此倫理道德革命之先聲也。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2.課文注釋袁世凱袁世凱,(1859—1916)北洋軍閥首領。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他早年投靠淮軍將領吳長慶,曾任駐朝鮮通商大臣,1895年經李鴻章推薦任榮祿部下的新建陸軍督辦,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網羅徐世昌、段祺瑞、曹錕等為黨羽,拼湊起家的政治資本。“百日維新”中,他以曾參加強學會和表示效忠光緒皇帝,騙取了維新派的信任,被光緒帝破格授予兵部侍郎。戊戌政變前,他滿口答應維新派的要求,同意在天津閱兵時誅榮祿,以武力保護光緒帝,清除后黨,但旋即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因此,獲得慈禧寵信。1899年,他升任山東巡撫,勾結德國侵略者殘酷鎮壓義和團。19xx年八國聯軍侵略我國期間,他參加帝國主義策劃的“東南互保”。19xx年李鴻章臨終前推薦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9xx年,清廷成立練兵處,他任練兵處會辦大臣,改“新建陸軍”為北洋軍,擴編為6鎮約六萬人,成為北洋軍閥的首領。19xx年,因皇族猜忌,調他任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19xx年他被攝政王載灃以“足疾”罷免,回河南老家“養病”,但仍操縱北洋軍隊,是最大的實力派。19xx年,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東山再起,出任內閣總理,獨攬清朝軍政大權。他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對革命黨人施加軍事壓力要挾議和,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在北京建立起大地主買辦聯合專政的北洋軍閥政權。19xx年他派人刺殺鼓吹組織“責任內閣”的國民黨人宋教仁,在取得“善后大借款”后,先發制人,鎮壓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后來,他又以暴力迫使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然后宣布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炮制袁記《中華民國約法》,實行個人獨裁。19xx年,他為取得日本帝國主義對復辟帝制運動的支持,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xx年底,他宣布恢復君主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自稱中華帝國皇帝,下令改19xx年為洪憲元年。蔡鍔等在云南發動“護國戰爭”,出兵討袁。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省先后響應。帝國主義考慮另換走狗,對袁不再支持;袁的心腹段祺瑞、馮國璋等也趁機要挾他交出權力,袁眾叛親離,統治迅速瓦解。19xx年3月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稱大總統,6月,在全國人民的憤怒聲討中憂懼而死。尊孔復古逆流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極力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19xx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那天,袁世凱頭戴天平冠,身穿古裝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廟,行三跪九叩大禮,演出了民國以來第一次祭孔朝圣大丑劇。12月23日冬至節,袁世凱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領百官,擁到天壇,舉行祭天大典。這是袁世凱的又一次復古表演。帝國主義分子在文化思想上支持袁世凱的復古尊孔政策,也助長袁世凱的復古反動氣焰。帝國主義在華的傳教士和傳教機關不遺余力地鼓吹孔教。美國傳教士李佳白所組織的“尚賢堂”相當活躍。19xx年初,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成果,當上臨時大總統后,帝國主義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賢堂”在內的全國各地的基督教組織同日舉行所謂“為國祈禱”,隨后又紛紛跑到山東曲阜去朝圣。據記載:“歐美傳教士游覽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斷碣,低徊不忍去,登孔子廟堂,雍雍肅肅,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甚至英國派駐威海衛的總督駱赫“且至誠入孔教會。”沙俄伯爵蓋沙令也鼓吹中國需要“古道之復興”,宣揚“中國之新命必系于孔教”。英國的莊士敦則說:“中國之安內攘外,不在武力,而當歸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國,則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進行善良矣。”可見,他們是要用孔教來反對革命,復辟倒退的。陳獨秀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19xx年,他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青年》),在創刊號上發表具有發刊詞性質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五四時代的“德賽二先生”實際上都包括在這里了。這是“新青年”第一篇綱領性的文章。陳獨秀在駁康有為等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復說明了三點:第一,封建禮教與民主政治不可兩立,尊孔必將導致復辟,孔子思想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為國教,違反思想自由的原則。第三,定“孔教”為國教違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而他的最重要的論點又是集中在封建禮教與民主政治不兩立這一點上,而把思想上的反對封建禮教與政治上的主張民主制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他痛切地指出:“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狀態,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態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他認為要“輸入西洋式社會國家之基礎,所謂平等人權之新信仰,對于與此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禮教,不可不有徹底之覺悟,猛勇之決心,否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這些反對封建禮教、宣揚民主思想的宣傳,說明當時的陳獨秀在反封建斗爭中是堅決而徹底的。1917年,陳獨秀又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廢除反映封建思想的舊文學,提倡反映現實的新文學,號召打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要求從形式到內容進行文學改革。同年,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教授。第二年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五四運動以后,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向馬克思主義者,為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民主是指法蘭西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當時的激進民主主義者認為辛亥革命并沒有在中國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們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堅決反對專制,希望以此來爭取實現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xx年2月,陳獨秀發表《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指出:中國欲求生存,必須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他號召人們積極干預政治,認為要真正實現民主政治,必須依靠全國大多數人民有政治覺悟,自居于國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實現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賢人政治”上面。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陳獨秀認為“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當時,在《新青年》雜志上刊載了許多宣傳無神論運用自然科學知識來駁斥神鬼迷信的文章。舊道德主要指以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李大釗在1916~1917年之間相繼發表了《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等反對尊孔的論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數千年來封建帝王實行專制統治的護符,儒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比專制帝王加于肉體上的淫威更其嚴重。今天的時代和過去不同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他們還猛烈攻擊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倫理學說和封建專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加以抨擊。《新青年》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名義下,對婦女解放問題,封建家庭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見。胡適的主張,著重于文體形式的改革。陳獨秀緊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要求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進行一次革命。《新青年》從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話文,采取新式標點符號。一些新體詩也開始在《新青年》上出現。魯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將,他陸續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一些犀利的雜文,出色地把反封建舊禮教的革命內容與白話文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范。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一、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二、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三、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四、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后來。《新青年》19xx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月刊。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籠統地稱為《新青年》,19xx年底遷到北京出版。這個刊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俄國十月革命后,在陳獨秀、李大釗主持下,《新青年》逐漸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其間有幾次休刊。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1894年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以后,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他認為戊戌變法失敗是沒有培養革新人才,便決心興辦教育,19xx年參與創辦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并創立愛國女學和愛國學社,作為培養革命人才和進行活動的機關。19xx年參加同盟會,任上海分會會長。19xx年赴德國,在駐德使館工作。武昌起義后回國,19xx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中宣布廢除忠君尊孔、讀經,改革學制,實行小學男女同校,推行義務教育等。同年,因不滿袁世凱篡權而辭職。后去歐洲,19xx年回國,第二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使北大面貌一新。五四運動時,他站在維護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提倡科學民主的新思想,反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禮教;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勞工神圣”,反對軍閥政客的巧取豪奪,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胡適與《文學改良芻議》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19xx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先學農科,后改學文科。19xx年獲文學士學位以后,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就學于哲學家杜威,深受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以《先秦名學史》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后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1917年2月他還在美國時,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出文學改良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1918年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又把“八不主義”歸為四條:“一、要有話說,才說話;二、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寫;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么時代的人,說什么時代的話。”他強調“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只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他強調以白話代替文言作為正式的文學語言,為以新文學代替舊文學打開了缺口,對開展文學革命和創建新文學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還率先進行白話文學的創作,發表了幾首白話詩,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新詩。這些使胡適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和初期的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五四運動以后,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攻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魯迅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豫人,1898年改名周樹人。19xx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后改學文學。19xx年回國。19xx年他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工作,先后任科長、僉事等職。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復辟帝制,他雖對國事感到失望,但繼續探索改造社會的新路。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他一出現便成了反封建斗爭中最徹底和影響最廣的思想家,在這個斗爭中起了極為顯著的作用。魯迅在五四時代的主要著作絕大部分是在《新青年》上發表的,他的雜感、小說和論文,給《新青年》的反封建斗爭帶來了更大的深度。他從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出發,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發出了解放的呼聲。他在1918年5月發表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話的創作小說。它以特有的深刻性徹底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的性質,發出了革命人道主義的“救救孩子”的呼聲。魯迅的卓越的論文“我之節烈觀”和“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以及他的隨感錄,不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而且用舊的必將為新的所代替,新的必將比舊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而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的發展觀點鼓舞著覺醒中的人民。正是在這時,他寫下了那代表著他的大仁大勇的宣言的名句:“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著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魯迅發表在《新青年》上的論文、雜感和小說,在青年中引起了極熱烈的反應。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后,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由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力爭實現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文化運動以19xx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起點,以民主和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它還倡導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封建主義以沉重的打擊,對于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為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3.學術觀點新文化運動研究綜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學術界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作了更客觀、理智、冷靜的研究,無論是對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發掘,還是對其缺失的反思都達到了新的境界。1)關于新文化運動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辛亥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在思想領域掀起復古逆流,為了與之抗爭,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便發起一場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猛烈的新文化運動。一些學者從更深層次的地方去探究。龔書鐸先生在《辛亥革命與文化》中認為:“‘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應該說是辛亥革命時期‘文化革命’的繼承和發展。”這樣就把新文化運動的源頭指向辛亥革命,明確了兩者的內在聯系。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指出新文化運動“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傳統進行總體性的理性批判”。歐陽哲生在《試論新文化運動的起源》一文中,聯系了明代以來的古籍整理和反傳統的思想源流來探討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根源。2)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精神和成就。耿云志認為批評“五四”對科學、民主的提倡過于籠統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他認為造成這一局面正是由于中國對近代科學、近代民主比較陌生,民主思想傳播太少的緣故,也就是說起點太低的緣故。他認為新文化運動對科學的貢獻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叫人樹立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科學地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態度。第二,呼吁為科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營造一種愛真理甚于愛面包的人文精神。第三,新文化運動對近代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四,營造了傳播新思想、新理論的大好機遇。李剛、陳勤從對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貢獻這一新的視域探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成就。他們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做出了三大貢獻:貢獻之一是開始在思想文化層面尋求現代化的中國發展范式,將這一進程推展到了一個深層次的全面發展階段。鴉片戰爭以來,迄于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之前,中國社會先后出現了海防思潮、洋務思潮、維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四大近代思潮的依次推進,既影響著中國社會走向近代化的進程又反映著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但這些思潮中前兩種思潮僅僅表明中國人在物質器物層面對現代化的認同;后兩種思潮不但表明了中國人在物質器物層面對現代化的認同,而且表明了中國人在政治制度層面對現代化的認同。貢獻之二是這場運動所激發的民族情緒和愛國熱情完全摒棄了“華夏中心觀”,突破了“種族中心主義”的困局,開始形成一種健康開放的泱泱大國所應有的民族意識形態,不僅是推進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而且使中國的現代化保持了傳統文化認同的價值選擇性。貢獻之三是首次觸及了人的現代化問題。這場運動中提出的“個性解放”、“改造國民性”等問題,無疑指明了現代化進程的著力點。此外,王元化等也把追求個性解放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精神和成就。王元化更是認為追求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而提倡民主和科學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3)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缺失。王元化認為新文化運動存在激進主義、庸俗進化觀、功利主義和意圖倫理等四大缺失。他認為激進主義是指態度偏激、思想狂熱、趨于極端、喜愛暴力的傾向,是后來極左思潮長期盛行的思想根源。他還認為庸俗進化觀的基本特征就是僵硬地斷言凡是新的必定戰勝舊的,這種觀點不是直接來自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是源于嚴復將赫胥黎與斯賓塞兩種學說雜交起來而撰成的《天演論》。在他看來,“五四”時期激進主義盛行跟庸俗進化觀密切相關。謝友祥也提出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缺失包括:提倡的個性解放沒有被當作目的,而是淪為具有明顯功利性的手段;強化了道統為政統服務的傳統,加劇了學術淪為政治附庸的趨勢。另外,關于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意義及與中國傳統思想的關系等問題,也仍是幾年來研究的熱點。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彭明的《五四運動史》和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等書對新文化運動都有精辟的論述。4.插圖說明《北大紅樓舊址》北大紅樓位于今天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1918年建成,是北京大學文學院所在地,因大樓用紅磚砌成,故名紅樓,當時曾用作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都曾在紅樓執教,青年毛澤東也曾在紅樓一層圖書館工作。解放后,這里一度是國家文物局辦公樓,現辟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5.參考書目《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胡繩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戊戌變法史》湯志鈞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北師大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組編 中華書局1977年版《五四時期的歷史人物》胡華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偉大的開端》第一章 李新、陳鐵健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一章 胡繩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一、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情況馬克思主義

2頁,當前第112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相關內容:
  • 思想政治優秀說課稿范文(精選4篇)

    一、教材分析(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為高二哲學第四課的第一框,承擔著與第二、第三課銜接的任務,是第二課和第三課所學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個辯證法知識的最后總結,因此,從理論上講,該部分內容十分重要。...

  • 第8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精選3篇)

    【學習目標】1、掌握古代埃及太陽歷、歐幾里得及《幾何原本》、阿基米德。2、列表格分類記錄古代西方科技成就,培養歸納知識、整理筆記的習慣和能力。...

  • 思想文化(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知道林則徐、魏源、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記住魏源寫的《海國圖志》,理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含義,了解嚴復的觀點和譯述的《天演論》,了解魯迅及其文學作品的時代特征,知道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為代表...

  • 百舸爭流的思想(精選12篇)

    第二課、 一、高考考點(2)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主觀唯心...

  • 初三思想政治《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說課稿范文(精選2篇)

    第一部分:說教材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地指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分析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以及要經歷一個長期共存和斗爭的歷史過程。...

  • 寓情境于思想政治教學之中(精選3篇)

    寓“情境”于思想政治教學之中教學是科學,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政治課堂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就教學容量來說,總是有限的,但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藝術,將學生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教學意境,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充分挖掘學...

  •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歷史備課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2、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3、把握文章主旨“人因有思想而偉大”的深刻內涵。[教學時數]一教時[教學過程]一、帕斯卡爾(1623—1662),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成果卓著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哲學家、散文大...

  •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精選2篇)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學案【目標導航】1、學習目標: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魯迅的主要成就。...

  •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通用4篇)

    課堂教學設計Ⅰ一、教學目標(一)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又是認識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通用5篇)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溫故知新】高考資源網,中國最大的高考網站,您身邊的高考專家1.哲學的含義?2.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目標導航】高考考點:◆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理解唯...

  •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精選4篇)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課程標準]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 新思想的萌發(精選9篇)

    教學目標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

  •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精選5篇)

    教學目標1.理解作品關于思想這一哲學命題的深刻內涵。 2.體會作者深邃的思想與詩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達效果。思路理脈第1段即是帕斯卡爾的一個核心觀點。人之偉大源于他擁有思想。第2——3段,寫思想能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

  • 《風箏》思想內容面面觀(精選15篇)

    1.從兒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陳根生)正因為《風箏》發表后影響頗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殺”的封建兒童教育的兄長,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寫的是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呢?這個問題一直為人們很感興趣。...

  • 高二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里面有精品 | 黄色视屏在线看 |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xxx久久久|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 91超碰caoporm国产香蕉 |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日本高清色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 91啪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99视频 | 男女啪啪做爰高潮全过有网站 | 亚洲国产99999在线精品一区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微拍视频网址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亚洲色婷婷久久精品AV蜜桃小说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日本亚洲 | 麻豆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无套无码精品 | 日本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有码中出 | 手机在线看片福利 |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11P | 亚洲超高清大胆极品人体美女 | 国产精品永久入口久久久 | 激情久久av | 亚州综合 | 无线乱码一二三区免费看 | 欧美成亚洲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99r在线| 蜜臀av首页 | 国产六九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浪潮网站 |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